前几日在手机上读文章时偶然看到一篇推送文,文章标题是:我陪你散散心吧。光看标题确实符合我这几日不高情绪的需求,悻然点开文章,开头是某部电影中三个场景的截图,分别是
看完这三幅图心中窃喜,暖黄色的光晕和舒适自然的剪辑这不就是伍迪艾伦的影像风格吗?莎士比亚书店,左岸,凯旋门这些属于巴黎的地标建筑,古老而又浪漫。而如若聊到哪位导演钟情于巴黎,就一定会想到伍迪艾伦。快速浏览完文章后便打开电脑,看完了一直存在硬盘里的《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写给欧洲的三封情书之一,故事讲的很简单:一个常年为生计写着“好莱坞剧本”的编剧吉尔,他的内心崇尚着过去,所以与当下生活格格不入。在与未婚妻前往巴黎时,偶然的一次午夜,一辆车将他载向了他一直幻想着的美好时代。每当夜幕到来钟声响起,他便穿越回那个有海明威,毕加索,以及朵拉琪尔德时代里,在那里他笃定了一些,好似也失去了一些。
吉尔在电影当中有两个区分非常明显的人物形象,一个是白天的好莱坞编剧吉尔,另一个则是夜晚的作家吉尔。白天的他过着心中厌恶无比却又无可奈何的现实生活,他要陪未婚妻挑选新房子的家具,要和未婚妻的家人吃那些该死的饭,要面对自以为是,吹嘘学问的朋友。可是到了夜晚,只要午夜的钟声响起,他就随着那辆车,去到他理想的生活境遇中,与菲茨杰拉德夫妇偶遇,和崇拜的作家海明威饮酒,流连于美人艾德里安娜,在酒馆中与超现实画家达利,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畅谈。影片中有个非常可爱的细节,就是吉尔写的那本小说。白天的编剧吉尔无论是谁都不愿拿出来分享,而到了夜晚的作家吉尔,在刚遇到海明威时,便要回去拿那本小说给其看,却尴尬的遭到了拒绝。我想,我们心中对大部分人的小固执和小骄傲在尊敬和崇尚着的少数人面前定是一秒就能打破吧。
影片观看结束的时候,我深刻的觉得我像极了那个吉尔。不是单纯的好莱坞编剧吉尔,也不是作家吉尔,而就是这个白天乏味单调生活,夜晚理想超现实的吉尔。或许不止我一人,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难道没有在夜晚的入眠前,幻想自己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当中吗?那个世界的我们无所不能,可爱至极。现实生活中蹩脚不足的缺点,未能达成的理想和心愿在那个世界里,统统都达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起承转合统统都由我们自己安排。伍迪艾伦这场超现实主义的穿越之旅对我而言,好像是最现实的一次影像体验,我真切的能感受到那个夜幕到来,钟声响起后的世界。
如若说在那个世界,所有的生活体验都是要我们自己来定义的,在伍迪艾伦给吉尔定义的世界里,是有痛楚的体验存在的。在吉尔爱上了那个时代的艾德里安娜时,他坚定的向现实生活中的未婚妻说分手。夜幕降临,当吉尔回到午夜,想要在他从前幻象过无数次的时代和恋人度过时,他却发现安娜和自己一样也向往着别人的时代,她想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里。画面静止,影片那一刻的情绪处理上并没有做太多修饰,可是吉尔顿住的眼神之下有太多没说话的话。于我和绝大多数在夜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我们也一样,现实和当下好像永远被我们嫌弃,苦闷,憋屈,痛楚,不甘仿佛是当下生活的全部,其实不是,或许我们追逐着的世界远没有那么美好。我们想去到别人的世界,别人想去到我们的世界。可是想逃的人,走在哪里都没有归属感。
感叹的是大梦一场的吉尔,回到现实生活中也摆脱了一些烦恼:甩掉了世俗的未婚妻;也重新收获了一些幸运:留在巴黎,等到了愿意和自己雨中漫步的恋人。
如今祝愿我们的生活也能如此:留给夜晚的那个世界少一点时间,在当下去爱。然后收获真诚,纯粹,炽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