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父母训练营中老师开始讲解正确的亲子沟通方式,她指出沟通应从“父母的需求”走向“孩子的需求”,父母有自己的要求,因此沟通中会带着“应该、要求、期待”,而孩子也有需求,孩子需要掌控感、被信任。父母只要愿意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尝试一些符合他年龄的事情,孩子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就获得了掌控感,而掌控感是孩子内驱力发展的前提。父母的期待中,希望孩子自立、自律、有内驱力,而父母恰恰需要做的是放掉父母的要求,走向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有办法真正地成长。
父母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应该、要求”并不过分,明明孩子会做的事却不愿做,父母关注到了“事情、能力”层面,却没有关注孩子情感层面“爱和关注”,当孩子行为倒退,其实是在争取更多的爱和关注,孩子可能感受到“爱变少了”,或者孩子本身的“爱极度缺乏”。
比如孩子明明学会自己走路了,但是还总是要大人抱,大人抱得很重很吃力,孩子还是不依不饶要抱,其实孩子就是在寻求“爱和安全感”,因为她人矮小,走路的时候,看到旁边走过去的都是大人匆忙的腿,看不到旁人的表情,这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就像处在巨人国里一样,孩子就会要大人抱,抱起来了就能看到旁人的脸和表情了,不再害怕了。等这种爱和安全感被满足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下来自己走,你想抱她她还不让呢。
青春期的孩子,早就知道了父母的“应该、要求”,但并不想去做,此刻,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被理解、接纳、认可、鼓励”,他们不需要父母一味地唠叨,讲道理,而是需要父母谦卑下来,少说多听,常常表达对孩子理解、接纳、认可和鼓励。父母对孩子保持积极倾听,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信任和兴趣,孩子就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父母也有机会做更多的引导。当父母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判断标准常常是好坏对错,常常不能带来有利结果。
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就唠叨学习不好么将来上不了好的学校,没有好的工作,挣不到大钱等等话语时,青春期孩子就会很烦,听不进去,反而当父母理解他们,“学习的压力是很大,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总有那么多人考得比自己好,妈妈理解你,妈妈也经历过。”
“爸爸看到了你的努力,你每天学习那么长时间,除了吃饭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了,连你爱玩的游戏都不玩了,能克制自己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爸爸为你感到骄傲。”“孩子,妈妈看到你哪门课有进步的,你说说你做了些什么让自己进步了?”“孩子,这次考砸了,我知道你心情不好,也很难受,没关系,不管你考得好不好,你都是我们的好孩子,爸爸妈妈爱你。”
沟通没有好坏,最重要是学习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爱自己与被爱的能力,亲子沟通内容,爱的交流是主色调。
在讨论阶段,玉恩说他的小儿子语文成绩不好,以前总是说他,后来决定在爱中接纳他,不管他考多少分,都是我的孩子,我都爱他,不说他了,也不擦掉他的字了,后来,孩子的成绩反而慢慢上去了。他认识到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要不得,成绩好了一切OK,成绩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其实老师这么看,社会这么看,如果父母也这么看,孩子就会胆怯,没有信心了。
唐也说自己有次被老师叫去了,个个老师都说他孩子的不好,老师也希望他能站在他们一边,好好责骂他儿子一顿,但是他认识到前面他们夫妻感情不好闹离婚的事影响了孩子,自己也有责任,所以没有一味责骂孩子,而是理解孩子的行为,知道他内心需要得到爱,现在夫妻复婚之后,也相信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的,也会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虽然老师很失望,但孩子觉得得到了理解和认可,爸爸是相信他,帮他的。
菲比也说,孩子是白纸,不能以我们自己的想法去控制他们,规定他们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我想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来不想他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过去对孩子很亏欠,需要改变,学习用爱来爱他,要去听他想什么需要什么,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不看他成为什么样的人物,只要他对生命尊重、爱身边的人,彼此相爱,传递爱就可以了。
家有熊宝提出来,看到孩子做错了,火一下子就上来了,问老师情绪管理方面有什么好办法?老师说硬控制是会生病的,对孩子的期望值小一点,让自己放松一点,不要有太大压力,让自己快乐起来,有幸福的时刻,那么看到孩子错了时,你觉得会是可爱,就会接纳孩子,要调整自己,要让身边人觉得和你在一起很快乐。
老师还特别举了个他两个儿子发生的事情,她发现厨房里一塌糊涂,她不禁很吃惊,但是她没发火,先是询问:“谁能告诉我厨房里发生了什么?”然后小的就说“哥哥在厨房里煮汤圆吃”,不过还没煮熟,怪不得大锅子里放了满满一大锅子水,又问哥哥,哥哥说看到妈妈还在工作,可是他们饿了,为了不打搅妈妈,就自己想煮汤圆吃,她立刻肯定了他们的做法,为他们的行为感到暖心,鼓励他们下次水放得少点,用正确方式煮汤圆。所以,孩子的错误要从另外角度去看,要询问原因,要善于发现好的地方并给予肯定,不要动不动就发火。
当我们面对孩子当下的琐事时,我们能知道这是某个时期孩子生命成长的特征,就不会大惊小怪,不会严责孩子,就会给孩子更大一点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