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余华写的《兄弟》,余华还写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可读性极强,语言也很不错,能算佳作。但在写作方法上,却正如他自己所言,充满了“聪明作家惯用的回避和跳跃”,很讨巧。他总是通过一个个漫画式的画面来产生荒诞效果,有其优点,但也不免轻浮之病。此外,断片式的画面连接,可以让他回避很多不熟悉的细节。这些方面,普通读者不会细究,反而会觉得作者充满“写作的灵气”,而实际是因为驾驭无力,不得已为之,这点作者自己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在《兄弟》里,他宣称要正面强攻,可惜还是败在虚假细节上。而哈金的生活丰富得多,他起承转合地描写整个故事,细节纷至沓来,不耍奸使滑,不回避,不跳跃。写过小说的人,才能领会这种难度。余华还有个较为显著的毛病,不够真诚,喜欢刻意炮制残酷桥段,让读者心惊肉跳。他把最美好的东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毁灭,却并不自然,实际是在讨好读者。《活着》里面,主人公福贵基本上全家死光光;《许三观卖血记》里,也是各种倒霉事都摊到主人公身上;《兄弟》里面,美好帅气的宋老师被人乱刀戳死,都不是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必然需要,而是刻意让人感动。也就是说,他写小说,不是在写的过程中,让人物自己走向死亡,而是刚动笔就设计好了,那些人物必须死。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不怕艰险,排除万难,在作者的调度下,终于成功到达了死亡的彼岸。把阎王吓得不轻,喝问:“谁,你们是谁,怎么不召而至?今天的晚饭,食堂可没有安排你们的?”那些人物都憨厚地一笑:“是余华先生派我们来的,没有准备晚饭,不要紧,我们反正受苦受虐惯了,饿一顿算什么。”这其中是我们读书分享会讨论出来的观点。
《兄弟》余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