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书单(上)

1.《遥远的向日葵地》

遥远的向日葵地

“……我妈高高在上,引领兔子走在幽深曲折的洞穴世界里。我妈不唱歌的时候,洞穴前不见头,后不见底。我妈唱歌的时候,洞穴全部消失。兔子第一次看到天空和海洋。”“……一股雪白的烫气倏地冒出,露出更加洁白的柔软内瓤。夜是黑的,煤是黑的,屋梁上方更是黑洞洞的,深不见底。而手心中这团食物的白与万物对立。它的香美与无边的寒冷对立。”这本跟《阿勒泰的角落》比起来,带给我的情绪有微妙的不同,大概是向日葵种植的斗争的苦涩感吧。然而乐趣还是远占了上风的,那种仿佛来自另一个次元的趣味——奇特的哈萨克名字,奇特的猫狗鸡兔,奇特的生存方式。

2.《一个一个人》

一个一个人

是那种“从个人故事看时代”类的小书,一个一个并没能过上预期的生活成为预期的人的平常人,不过倒也没有什么破灭的唏嘘,大多数人的日常无非就是如此,尤其是再有了时代背景的加成。没结成的婚,随便结了的婚;没成为的人,随便成为了的人,认真尝试过结果变成了的不一样的人。诗人真不是个好糊口的职业呢。

3.《天堂之火》

天堂之火

“……织机,床席,摇篮;孩子们,装饰华美的婚床,火炉旁或村井边的闲谈说笑;凄苦的老年,与死亡。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热望、共享光荣的伴侣、以恐惧献牲的祭坛上熊熊燃烧的天堂之火。他扳起她的脸。这个用亚麻花色的蓝眼睛看他的生灵,无助而巴望,被赋予一个人类的灵魂,却无缘于那种人生。命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安排?悲悯向他袭来,火的箭矢纷纷把他穿透。”亚历山大在作者笔下是金子一样的人……双颊刮得干净,鲜有体味,浓密的头发像流动的黄金,肌肉是少年人的修长——一个被神亲吻过般的人。阿喀琉斯常被提及,因为两者类似的命运。将这个少年写得越耀眼,他将在30出头的年纪死去的事实也呼喊得越大声,虽然他同时代的伙伴们是不会知道这一切的。

4.《死亡草》

死亡草

后一半的故事从设计和趣味上强过前一半。“不详的预感”出现的频率挺高,不变的是Miss Marple永远什么都知道。翻译里有略低级的错误。

5.《人间便利店》

人间便利店

挺短的一篇小说,很日式的关于“我是谁”“我该怎么活”的故事,稍有点黑色幽默感。女主的表现有点像阿斯伯格症人士:具有一定社交能力,但在“共情”上一片空白,在便利店兼职了十八年,因为那里一刀切的规则是她可以理解的。“一想到我身体的大部分都是由这家便利店的食物组成的,我就感觉自己跟日用品货架和咖啡机是一样的,都属于这家店的一部分。”她一度试图将生活改造成“令他人放心”的模式——虽然采用了很奇怪的手段——因为“在这种互相传染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继续维持人的身份。”不过呢,人是没法一直抗拒本能的……

6.《打开一颗心》

打开一颗心

心外医生变着法儿地从死神手上抢人的精彩行医生涯——当然不可能每次都成功。幼小的被改造成黑香蕉一样的心脏,肥大苍白几乎不能搏动的心脏,需要在头上留个“插头”的“电子泵”会让装上的人失去脉搏——但活着……诸如此类的神奇案例构成了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有时候会让我想到house)。医生的共情能力似乎是个微妙的特质,太强或太弱都会让人不好过。

7.《铁道之旅》

铁道之旅

涵盖范围远超过铁路本身,“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非常点题。作者从蒸汽机的发明使用说开去,探讨了“当传统的、“自然的”、基于传统技术的旅行方式被新的旅行技术取代之后,旅行者们所体验到的那种迷失了方向的感觉”,而这一感觉远非只体现在旅行方式的更替上,甚至可以引申至奥斯曼化的新巴黎的建造过程。“前工业时代主体的“美学自由”被发现,恰恰是在前工业时代的生产与运输方式似乎都受到机械化的威胁之时。”书中还探讨了美国与英国铁道发展的不同轨迹及其原因,由铁道旅行引发的病理学讨论——从铁道shock到一战的shell  shock,诸如此类。严肃认真但不晦涩,很好看。

8.《大师和玛格丽特》

大师和玛格丽特

试图谈象征意义或者分析人物形象是没有意义且枯燥的,愉快地读下去就好了。沃兰德·我有一只捣蛋黑猫·风湿老寒腿·撒旦有浪漫随性得一塌糊涂的正义感;光溜溜的玛格丽特骑着拖把杆隐身夜奔,去当一晚的女王,身后跟着骑着骟猪的侍女,而骟猪在恢复人形后将用余生每月一次后悔放弃了他的维纳斯;犹太总督彼拉多被困了一万两千个月夜之后,终于踏上与天真的耶稣同行辩道的月光搭的路——华丽感胜过有第一次见水兵月变身数码宝贝升级柯南踢飞小皮球(什么乱七八糟的类比……)

9. Bad Blood

Bad Blood

硅谷“独角兽”Theranos和它的明星创始人的“覆灭记”,从众星捧月的宠儿到最终的“the empress has no clothes”,名气去得跟来得一样快。由WSJ的新闻调查衍生出的一本书,Theranos“东窗事发”也不过2017年到2018年左右,所以内容相当contemporary,而且章节架构和节奏的紧凑甚至让人有种看罪案文学的紧张激动感。这种明星骗局很容易让观者产生事后诸葛亮的错觉——基辛格、默多克之类的人物竟也一度上了这趟车,看上去一部分身居高位的老男人似乎格外容易被这位“女乔布斯”的魅力晃了眼睛?女主角的性格好像也有明显的sociopathic特点,不过这只能留给专业人士分析去了。

10.《13 67》

13 67

从2013年一路回溯到1967年的六件案子,一面是刑警两师徒的职业生涯倒放,一面是对香港社会变迁的描画。用安利这本书的小伙伴的话来说,非常有小时候看tvb探案剧的既视感——O记啦,廉政公署啦,西九龙重案组啦,怀旧得很。以刑警为主角让案件显得相当有真实度,而且香港的几宗著名案件的确有被化用,相当有趣味,阿sir们的对话也分分钟可以脑补出广东话台词。第一案(时间顺序上的最后一案)和最后一案(1967年的第一案)有非常巧妙的呼应,成了个带那么一点宿命感的闭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遥远的向日葵地》 “……我妈高高在上,引领兔子走在幽深曲折的洞穴世界里。我妈不唱歌的时候,洞穴前不见头,后不...
    一条污蚣阅读 493评论 0 0
  • 爱非其道,孤犊触乳。妈妈的过分呵护,会使孩子变得娇弱,反受其害。 出于各种原因,妈妈会替孩子做很多...
    爱上深水呼吸阅读 384评论 0 3
  • (一) “你的黑马王子呢?” 十几年了,总有人会问我。 “死了,死于16年前的九...
    一尘未染阅读 2,767评论 94 36
  • 最近川叔无聊看了几眼《翻译官》,抱着看职场剧的心,收获了一个言情剧的效果,因为对国内小言剧实在没兴趣,所以果断弃剧...
    小川叔阅读 1,128评论 0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