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政府的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维护清政府自身的统治,清政府了自上而下掀起了以求强求富为核心的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都来自海上,让清政府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1874年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引起了清廷自上而下的海防大讨论,海军建设成为清廷重要的任务,这也掀起了19世纪80年代的海军造舰潮,致远号装甲巡洋舰便是当时的成果之一。致远号巡洋舰是清政府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致远号是清政府北洋海军主力舰之一。
致远号采用较为常见的单烟囱双桅杆设计,舰长76.2米,吃水最深4.57米,致远号排水量2,300吨,舰首装备一门双联装、舰尾一门单装210毫米(8.3英寸)克虏伯舰炮,均带炮盾;舰舯部靠前方两侧各有一门150毫米(5.9英寸)舰炮,带炮盾;舰首和舷侧各四门57毫米(2.2英寸)舰炮,致远”装备了使用电发火管的电控火炮齐射系统。此外,还装备有18英寸(457毫米)鱼雷发射管四具和机关炮10门;动力为2座蒸汽机,4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增压最大马力7600匹,航速18.5节,最大载煤量520吨、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装甲为拱形“穹甲”,装置于船身中间,中部位于水线以上,两侧向下倾斜至水线以下。水线带不设装甲,只以煤柜防御。穹甲厚50.8~101毫米,司令塔装甲100毫米,炮盾装甲50毫米,造价造价84.5万两白银,按照1886年建造时的舰船技术标准来说是致远号是很新式的巡洋舰,从它的性能来说很明显它是作为镇远和定远号铁甲舰的补充,主要用来弥补大型铁甲舰的航速不足和行动迟缓的劣势,火力在当时算是不错的,防护水平总体处于当时穹甲巡洋舰的主流水平,这个级别的巡洋舰虽然采用两侧布置煤柜来增强巡洋舰的防护水平,但是它的火力和防护水平很明显在和大型主力舰交战时还是处于下风的,它的主要优势是航速的快捷和部署的便利性,相对大型铁甲舰来说,它的造价也低廉的多,对于港口设施的要求也要简单的多,清政府虽然有心打造铁甲舰队,但是就当是南北洋总计每年400万两的军费来说,确实有心无力,订造这种轻型快速防护巡洋舰也是迫于现实的选择。
致远舰于1887年7月由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建成,北洋水师派出官兵到船厂所在的纽卡素接舰,然后连同经远和来远舰在1887年9月一接回国,后编入北洋舰队,管带:邓世昌。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巨舰之间的战斗,中日双方可谓是精锐尽出。战斗中,致远号为了保护旗舰,遭到4艘日本战舰的围攻,经过苦战,致远号中弹上百枚,舰员死伤很大,水线部位多处被击中进水,舰船严重倾斜,邓世昌在海战中认为只要击沉吉野号巡洋舰,北洋水师尚有一线胜利的希望,于是在战舰重伤的情况下决议与吉野号同归于尽,结果被吉野号击中沉没。不过对于致远号沉没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吉野号的炮弹引爆了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中的鱼类,导致致远号沉没,另一种说是吉野号的炮弹击中轮机舱引爆了锅炉仓导致致远号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与舰同沉。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帝写下挽联:是日漫挥天下泪,有功足壮海军威,褒扬邓世昌的英雄气节,邓世昌也得以入祀京师昭忠祠,为了纪念英烈,1996年解放军的新造训练舰被命名为:世昌号。2016年,按照1:1的比列建造了致远号纪念舰用来供世人瞻仰英雄,以慰英灵,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啊。
阅读历史,以史为鉴,军事装备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缺乏工业基础,无法支撑一支强大的舰队,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相比,出现了人员训练优势无法弥补的技术差距,战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而清政府除李鸿章和海军将领能认识到这种巨大差距却无法阻止或延迟战争的爆发时间,为政府赢得更多准备时间,导致了甲午大败改变了清政府的国运,这是值得新中国借鉴的,解放军要是时刻注意与时俱进更新军事装备,坚持科技强军的路线,研究新战法。新中国要坚持工业立国的国策,为维持军备提供强大的工业基础。政治决策层更应该时刻保持对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带领国家走向富强,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部分史料记录参照了《世界海战史》《李鸿章传》等资料,欢迎大家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