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听播客听到一个好玩的故事,先和大家分享一下。
播客是马家辉马叔在看理想上更新的一个节目,叫《衰仔日记》,节目的副标题是“大烂牌里的小确幸”。马叔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马叔还是大学生,在一个广告公司实习。广告公司里遇到一个前辈,口碑非常不好,勾心斗角挑拨离间,但因为工作能力强,还是他们的上级。所以同事们私下都非常反感他。
为了表达对他的反感,总得给他起个外号吧。当然,“贱”这个字肯定是非常的贴切了。但是,那个年代,“贱”这个字很难从一个文化人的嘴里说出口,所以大家给他起个外号,叫“贝戈戈”。这个名字,既发泄了对这个人的鄙夷,又无伤大雅,甚至还有点萌萌的,这就是文化人的可爱之处吧。
说到这里,马叔谈到现在这个年代,很多文字的威力都打折了,以前觉得很严重的话,现在说出来竟然也稀松平常,大家见怪不怪了。比如“贱”这个字,现在用来讽刺别人、用来自嘲、甚至用来表达爱意,简直把这个字用的淋漓尽致了。记得之前有个大学老师,同学们私下都叫他“小贱贱”,也是没有什么顾及的。
这个其实就是我们要聊的,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骂人的语言和称赞别人的语言都是会贬值的,好像钞票。以前称赞别人会说好帅,好美。现在得说超帅、超美,巨帅、巨美。以前我们和朋友聊天时,说一个好笑的事情,会回复“哈哈”,现在就觉得有点敷衍,得回“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表达很好笑真开心。
那么产生这个现象,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一是随着科技发展,现在人类之间的交流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人,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和深入,原来的文字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沟通需求了,在有一些场景下,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贴切的词语形容当下的情绪,所以会发明一些以前没有的词语,或者迭代以前的词语,赋予新的更生动的意思。比如“奇葩”、“给力”。这些词能更形象生动的表达我们当下的情绪,所以也被大家认可和记住,当然,也收录在了最新的词典里;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现在人变懒了,遇到需要表达浓烈情绪的时候,在我们现在的词汇量中,找不到适合的词来形容,所以简单粗暴的发明出一些新词来形容,这种简单粗暴的词语,能够放在很多情境下用,可能在当下场景下有更符合情绪的词语,但是大家偷懒的做法,就是把复杂的情感简化成简单的两个字来表达。比如“YYDS”、“绝绝子”。不过这也是昙花一现的现象,最终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
远古人类进化出语言,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交需要。为了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语言形象的传递给对方。很多人说话你之所以觉得厉害,就是他能够用精准巧妙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希望我们都能通过读书和学习,成为能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浓烈情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