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冥河
我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以及曾祖父祖母都是农民,我是看着他们春播秋收长大的。对,我只是看他们种地,他们不要我种地,要我好好读书,摆脱农民的身份。后来,我念了大学;如今,我在高楼林立的都市,坐在写字楼的某一个格子间,敲打着这篇文字,似乎是不辜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曾祖父的教诲,不再是一个农民。可是我却发现,骨子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这一点是读多少书都不会变的,甚至读书越多,越觉得作为一个农民,种地是一件很赞的事情。
据说,每个人性格的成因都可以追溯到他的出生、成长的家庭。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对土地有着跟所有农民一样的眷恋情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民被认为是一个卑微甚至是卑贱的身份,甚至农民自己也这么认为,他们身上都天然地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自卑。所有人都认为我没有本事才在家种地,这是对于生活无奈的选择。选择作为一个农民并非我所愿,不过是没有别的选择。也因为如此,一旦有了别的选择,能不种地的都走出去了,不再种地。
我从中学离开家求学,每年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每次回家都会发现家乡村里荒芜的田地多了;人少了。有的是一家子都搬走了,更多是老人离世。一次月假回家,发现是爷爷牵着耕地的水牛,而放牛这件事,在我的记忆里,从来都是曾祖父在做,可是他已经做不动了,只能躺在床上,瘦骨嶙峋。92岁的他实在是太老了,我去看望他,他格外高兴,想说话,却喘不上气,就跟我说了一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叫我谨记。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我觉得老一辈农民的自卑来自于无奈的被动,被动地接受农民这个身份,而且只有这一条活路,在当时社会资源极度匮乏的境况下,他们局限的格局和未接受教育的劣势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选择。
我觉得那么多做不好农民的人却看不起农民的心态只存在于那个还不够文明还存在剥削的时代吧。
农民从来都不是低级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相反,农民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劳动,技术,还需要自然气候条件的成全,然而回报很低。也许这才是农民被鄙视的地方吧,累死累活挣不到几个钱。可也恰恰如此,将土地视为信仰一般的农民坚持着大家都不愿意做的艰苦工作,是我觉得最赞的地方。农活技术了得的爷爷常常会嘲笑我读了那么多书却不会做农活,可是对自己是一个农民自卑到骨子里的他呀,在这种嘲笑里明明透着为我骄傲。
现在,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做农活也一年不如一年,家里的条件也早已能足够支撑他们不种地的生活支出,可是,两位老人还是坚持种稻子,油菜,花生,棉花,黄豆…
只是现在种地的他们已经没有了早年我看到的自卑感,反倒变成了满满的骄傲。过节回家他们送来刚刚宰好的鸡,和一篮子鸡蛋,说这个是家里粮食喂大的鸡肉,没有吃一点激素的,饲料都没喂, 鸡蛋也是正宗的土鸡蛋,在大城市花钱也买不到的。临走还要装一壶油让我带走,自己种的花生榨出来的纯花生油,吃着才放心,城里上哪去找这么香这么正宗的油哦~看看在外面吃的油不好,不养人,瘦成这样了。
我常常觉得,有一天,会从看不起做农民的时代变成想做农民而不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