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自信——与自身的安全感是否充足关系很大。不说孩子,我们每个成人,在做一件事之前,都希望有人支持,有人帮助自己,因为这样会让我们感到更“安全”,也就是心理上的安慰。孩子从出生开始,便开始了向父母寻求安全感的路途,他们在活动时想看看父母是不是在身边,他们遇到困难时希望父母能细心给自己解答……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就能让孩子不断变得自信。一个孩子是否拥有自信有多重要?依恋理论可以告诉我们。
依恋理论中有三种模式:一、安全型依恋;二、焦虑-矛盾型依恋;三、回避型依恋。(鲍尔比将不同的儿童置分别于“陌生情境”下观察得出的三种依恋类型)
案例一:塑造安全型依恋(莎拉)
在家里,莎拉发现妈妈正忙着洗碗。她自信地离开妈妈,去另一个房间玩新玩具。这个玩具是个大木块,上面有形状各异的洞--要求把各种形状的钉子分别放入相应的洞中。莎拉研究钉子,开始把它们放在合适的洞中--星形钉子放在星形洞中,圆钉子放在圆洞中。她试图把长方形钉子放在正方形洞中。但放不进去,于是莎拉进行思考,研究这个玩具,把长方形钉子移到长方形洞处。有一次,莎拉对不同长方形的形状迷惑不解,她拿着玩具去找妈妈,脸上带着沮丧和迷惑的表情要求帮助。妈妈进行指导,向莎拉示范如何把那个钉子放入相应的洞中。游戏任务完成后,莎拉向妈妈微笑,流露出成就感。莎拉的妈妈坐下来,说出莎拉指着的各种形状的名字。莎拉尽力模仿说出那些名字,而妈妈则微笑着鼓励她发展语言能力。莎拉的妈妈纠正莎拉的发音,并进一步展开话题,讲述有关各种形状的故事。莎拉转回房间继续玩,同时口中自言自语地说着那些新单词。
案例二:焦虑—矛盾型依恋(朱莉)
朱莉意识到妈妈正在洗碗,她继续站在妈妈身边,靠在妈妈腿上。朱莉妈妈因为腿被靠着而稍有不快,她叫朱莉到其它房间去玩。朱莉不情愿地离开,坐到新玩具旁边。她瞟了一眼新玩具,然后试图把钉子放入适当的洞中。她把星形钉子放入星形洞中,然后遇到了困难。她试图用力把椭圆钉子塞入圆形洞中,当意识到它们不合适后,她放弃了。灰心不安的朱莉跑回妈妈身边。妈妈仍在忙着洗碗,没有立即理会朱莉。朱莉又像先前那样站在妈妈腿边,平静了下来。当妈妈终于注意到她朱莉时,朱莉正紧靠着妈妈要获得妈妈的响应,她在努力让妈妈注意自己。
案例三:回避型依恋(艾米)
艾米甚至没有意识到妈妈是在洗碗。她已经在另一间房中玩了一会。她玩一个玩具,但很快失去兴趣,也可能是烦乱或灰心了,于是转向另一个玩具。艾米拿起这个钉子木块玩具,很快把几个钉子放入相应的洞中。但很快她遇到了难题,停了下来。她盯着玩具看了几秒钟,然后丢下玩具走开。她没有试图从妈妈那里获得协助,这妨碍了她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另外,由于她不尝试言语或非言语性地传达自己的需要,因而她无法大量接触意义重大的言语沟通,这种言语沟通出现在更加坦然舒适的人际相会中。
很多人会觉得疑惑,为什么第三个案例中的艾米不向父母寻求帮助?
我认为,这与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有关系,例如有的孩子天生爱笑,有的孩子生来较内向。但这也可能与每个孩子的早年经历有关。孩子在9个月后就已经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了。这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每一次交往活动都会传达父母对幼儿的情感。我们都觉得小宝宝洗澡是非常舒服的,但也有些根本不喜欢孩子的母亲就经常让宝宝洗澡时大哭。像这种带给幼儿不好的情感体验的经历,很可能就对幼儿的性格产生影响。
鲍尔比的三种依恋模式,解释了孩子在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对今后成长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上学后,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较快提升,而且乐于交往与合作,同时自律性较强。而回避型依恋的艾米,在上幼儿园后,不爱哭,也不经常找妈妈,当然她总是一个人呆着,对各种的活动也不是特别的热情。
那么,什么是依恋?它不同与依赖与交际。依赖与交际的目的是有限的,是为了某样东西。而依恋的目的仅是为了依恋。它是婴儿在早期就产生渴望与母亲获得亲近感的目的。首先我们得知道,我们是以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为背景,来发现自己是谁,了解别人的想法,以及寻找弥合差异的方法。依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本营”,我们通过依恋这种情绪情感,去寻找情感安全与情感温暖,在这种需要被满足了的前提下,进而进行对世界的探索,增强自我的认知及各方面能力。
我们在亲密的背景中被爱、被照料——我们形成对此体验的心理表征。在这种表象形成之前,我们必须生活在照看着身边,以保持从事游戏和独立所必须的安全感。在这种心里表象形成之后,我们为自己所享有的亲近、爱、以及安全创造出了移动式提示物。因而,我们能够更经常、更长久地与照看者分离。成人之后,我们的最早期依恋体验为我们留下了一套有关身处爱关系之中自己的信念、表象、及情感系统。我们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处理方式都会透露出这套系统的影子,它的力量或许很小,不足以发现,但它确实存在。
最能体现我们童年的依恋体验是否良好的是看伴侣关系。有朋友对我说:我男朋友总觉得我太粘人,但是情侣不就应该这样吗?我说你觉得你粘他吗?朋友回答,我就是很关心他每天都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呀,不知道他在干嘛的时候我就觉得好害怕。我说:你这不是关心,是无须有的担心。
回想下自己有没有遇到困难就立马怀疑自己,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总是患得患失,或是总是渴望依赖于朋友?等等类似于向外界寻求“心理安慰”的行为?
亦或是有不相信任何人,宁愿独行也不合作,总是将人拒之千里之外的回避型心理?
或许,有些人的童年依恋体验不完美,但在我看来,这也是给那些人的一个机会。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无法要求父母要把我们泡在蜜罐里,无法想要多少安全感就有多少安全感,这导致我们自卑、自我怀疑、过度敏感……可是,要相信自卑会带来超越、自我怀疑会带来思考与进步、敏感会带来强大的感知力……我们所要做的,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内心,然后去感谢曾经我们受过的那些伤。
最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观念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力的普遍性原理:人类关系驱动人类发展。
安全型依恋能给我们传达一种信念:我们可爱,和我们能够爱。这种信念鼓励我们在艰难时刻信任重要的亲密关系。我们在学会亲密地爱的同时,也形成更普遍性的技能——关注他人的意念与感受,这使我们能够建立更好的社会关系。
儿童成长专业人员赋予依恋以巨大的重要性,因为它对人类成长的所有方面都有强有力的影响。婴儿期内的依恋为个体提供了行动基地,个体从它出发,去勇敢地了解世界、与世界中的其它人发生关系、并获得稳固的自我感、获得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