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的课改背景下,我一边摸索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查阅资料一边找寻点子,教学中时时贯彻“和谐”的思想,处处落实“高效”的言行。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我感受最深的便是以下三个方面。
课前动口、读活文本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要备好一堂课,我们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和这篇文本或作者相关的背景;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需要老师的集体研讨等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却是个人对文本的解读与钻研。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要多动嘴,即多读教材,读活教材,就像学生刚刚翻开课文一样,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学生要预习,老师也要预习。用新奇的眼光去读,用未知的心态去悟。
要想真正地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小学语文泰斗于永正说过:“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气。”那么,要真正达到“有灵气”,我认为就是用活教材。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感情,掌握写作方法,了解时代背景等等。我们要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更要交给他们体会文章感情的心法!这也就是要把文本读活,读成一个立体的东西,然后内化成为读者的一种素养。
由此可知,我们在备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将知识转化为情感,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真正领悟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是如何将这样的情感表现出来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真正读“活”文本。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课前自己深入、全面地对文章的解读,只有自己读深、读透、读活文本,学生才能“活”起来。课堂教学才能有足够的灵气。
课中动腿、活跃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教师在讲台上说得再天花乱坠,学生不能投入也是白搭。所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完成优质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因此,老师必须走下讲台,退隐幕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滋味。让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式的老师,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势必能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使他们更好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让学生走上讲台去“讲”,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走上舞台去“演”,演绎人生的精彩。以前和孩子们一同完成的一节《两小儿辨日》时,在文本展示环节,孩子们的表现让我震惊,他们利用或古装版或穿越版形式自编、自导、自演,用自己的演绎诠释着对文本的理解。我想这是传统课堂怎么也出不来的效果吧!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的确,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传输,不是给予,而是一种师生间的心灵对话。高效课堂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讲解时间的大量减少、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逐渐增多,“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让部分优秀学生担当小教师,实行“兵”教“兵”,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高效的目的。
课后动脑、激活思维
教学反思是教师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结果,或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与教学问题,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自己不断成长与完善的过程。“教然后知困”,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堂教学也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广开言路,善纳雅言,真诚地去与学生交流,乐于倾听其他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建议,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处理这些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做些反思,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后来一番回顾。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同时也要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好的学习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