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材料领域的进展,它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这项进展,有可能可以解决信息技术领域最大的“焦虑”。
2019年10月30日,《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中国、美国和日本科学家的关于石墨烯材料的联合研究。这项研究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未来芯片的全新可能。
石墨烯跟芯片有什么关系呢?
这还得从这项研究的渊源说起。下面的内容可能有点陌生,我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给你解释清楚。
石墨烯是一种仅仅由单层的碳原子构成的薄膜。在石墨烯之前,人们不相信仅仅由一层原子织成的薄膜,能够在自然界稳定存在。于是出于对这种结构的惊奇,科学家开始疯狂探索石墨烯的各种应用。
到了2018年,科学家发现,当两层石墨烯之间有一个特别小的夹角的时候(大概1.1°),两层石墨烯的薄膜之间会交替出现超导和绝缘的区域,就像是汽油漂在水面上交替出现的彩色条纹一样。
这个现象让科学家们非常兴奋。它开启了一个被称为转角电子学的研究领域,1.1°这个角度,就被称为“魔角”。
而在这一次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石墨烯一个更重磅的特性,就是通过一个小的电压变化,我们就可以控制这个超导现象的打开或者关闭。正是这个可控的特性,让科学家异常兴奋,甚至看到了未来芯片的一种可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想,一个可控的,能在绝缘和超导之间切换的装置是什么?——其实是一个开关。
而我们所熟悉的各种芯片,包括电脑的CPU、手机的AI芯片,还有大量的集成电路器件等等,它最底层的结构单元,其实就是逻辑开关。
所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科学家们仿佛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构成芯片底层结构的可能,那就是用两层石墨烯的夹角结构,也就是“魔角”,构成逻辑开关的阵列。
而且这个阵列还有一个特别诱人的特性——那就是超导。
要知道现在芯片行业最头疼的一个难题,就是晶体管发热的问题。而石墨烯夹角带来的超导特性,意味着这样的材料不会发热,因此格外吸引人。
不过平心而论,因为目前针对石墨烯器件的研究,普遍都在原理阶段。咱们说的这种新型芯片,距离实现看起来还非常非常远。
那为什么希望这么渺茫,科学家们还费尽心思地钻研呢?
这是因为,这种新型材料很有可能解决信息技术领域最大的“焦虑”——摩尔定律的极限。
我们知道,所谓摩尔定律是指单位面积的集成电路数量,平均每18个月就要翻一番。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摩尔定律一直在延续。单个晶体管的大小,从原来的几百微米,缩小到了今天的7纳米。
所以,我们今天的一块手机芯片上,可以有100亿个晶体管。这些就是支持一个手机强大算力的基础设施。
但发展到这个地步,用于制作晶体管的硅材料,已经遭遇了“物理极限”——如果晶体管再小下去,很可能就会出现“量子效应”——也就是说,芯片会变得不稳定、不可靠。
可是人们对于算力的渴望又是无穷无尽的,就像上面说到的机器视觉超能力,也需要越来越高的算力才能实现。
所以在科研领域,有不少科学家都在尝试,不用传统的硅材料作芯片,尝试其他的材料。
在这些研究思路之中,有一条就是用碳基芯片代替硅基芯片,石墨烯就是其中之一。
这条关于石墨烯的最新进展之所以值得关注,简单来说,就是它通过一种可控的方式,实现了石墨烯在超导和绝缘之间的切换。这个切换,让石墨烯原料成为了一种开关,它能作为一种全新的芯片原理,延续摩尔定律的发展。
当然,这些都是从芯片材料的角度对于这项研究的解读。作为早期的学术研究,石墨烯转角结构很可能还会从超导原理、二维材料的设计等等其他方面,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种可能性,正是早期科学探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