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晴朗没多久,我终于看到了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我为什么要在开头强调这一点呢?这本书刚拿在手里那会儿,天正下着雨。怀抱着对东野圭吾的痴迷,和对故事情节的好奇。
ps:白夜行是什么行?白夜是什么时间?我忍不住一页一页地看到最后。
现在回过头来去观察书的封面,其实相当程度上作者是暗示了故事的一部分的。不至于是剧透,但是真的有某种联系。
那是一个米色的,微微凹凸不平的封面。简洁的画风,只在靠右边画了一个剪纸的轮廓,用纯灰填充。一个戴帽子的小男孩牵着一个戴着蝴蝶结的小女孩的手。样子看起来很随意,却又很在意,他们是好朋友吗?还是一对情侣呢?
四五岁的桐原亮司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若这些算他的缺点的话,那他最大的优点便是理智与执着。当然,如果他有一对正常的父母,如果他没有遇见西本雪穗,也许他也是一个正常的桐原亮司。
桐原家经营了一家当铺,父亲是经营者,母亲不闻不问是一个陪酒女。家中还有一名员工松浦勇。也许是在他很小很小时就知道父亲有恋童癖,母亲和员工之间有私情,但这些似乎对桐原来说并不重要。他的心灵创伤来自对这个家庭的失望,他看太多了那些虚伪的人们,说着虚伪的爱;看惯了那些为了欲望而掩盖不住的丑恶嘴脸。他无力反抗,他用嘲讽和冷漠的眼神,只想等天亮。
桐原说:“我的人生就像在白夜里走路。”他的人生就像是很冗长的黑夜,盼不到黎明,也见不到光。直到一个小女孩儿的出现,让他的生命里感受到了温暖,触碰到了太阳的光。也许从那时起,她就是他全部的意义了。
可惜美好的总是太短暂。因为不想小女孩儿受到伤害,桐原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从那刻起,桐原不是选择了某种人生,而是已经决定了。
为了西本,不惜去做任何一件犯罪的事情。卖盗版游戏、复制银行卡、成为网络黑客、陷害无辜的人、杀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一步一步地走向深渊,却到死都没有想过要回头。
书的最后一句话是:“她一次都没有回头。”这是描写西本的一句话。在她眼睁睁的看到桐原跳楼死去,她一如既往地高傲,冷淡。像所有局外人一样,有那么一刻,我也怀疑桐原和西本到底在整个故事中有何关联呢?但是我不得不回过神来,这确实是在西本背后保护了她将近20年的桐原啊。
背叛吗?还是利用?我觉得其实并不应该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西本曾说:“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凭借这分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你看,其实从20年前来讲,也就是从他们还是小孩子那时来讲,他们都还是孩子,他们都是受害者。四五岁的孩子懂什么?即使什么都不懂,他们也不该承受那份不堪。他们本该有的童年,却无时无刻不被阴影笼罩着。还未下笔的白纸,就已经让大人们涂上了一层灰底色。
他们只是想保护自己的灵魂,保护自己还未有灰尘的心。他们在凄冷,充满罪恶的黑夜里,成为彼此的光,在白夜里小心翼翼地行走着……
一个故事很短,短到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可是用一本很厚的书来讲它,看故事的人就会被彻底吸进去,仿佛自己就在现场,看着故事里人物的悲喜,难以自拔。
雨,连续下了三四天。每次在看这本书时,外面都正好在下着雨。读到最后一句,心里百感交集,不甘心地继续往后翻,确定这是最后一句时,莫名地开始难过。
如果笹垣最后没有看到小朋友手里拿着的剪纸,就不会与桐原碰面,这样的话桐原也不会急于保护西本然后跳楼自杀……
如果没有最后,我想,以后无论多远的路,他们依旧会在白夜里行走。如果19年前的命案没有意义不再追究,或许,他们会走到天亮,见到太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