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普通学生关于大学教育的一点思考,内容很普通,即没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阐述,也没有参考文献,更不曾受到名师指点,纯属抒发感情之作。祝福母校生日快乐,前程似锦。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年至花甲,对于一个人而言,当是人生收关之时,而对于一所要立志有所作为的大学而言,还只是处于青少年阶段。因为我们年轻,自是可以天马行空的去展望未来,但未来之美好远景终不能成为今日萎靡状态之原因。
四年前的九月,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踏入校园,开始了一段大学生活,可这大学生活何以是沉重的呢?只是因为找不到可以快乐的原因就只能沉重了。
尽管如此,我仍将大学经历视为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多少个夜晚,当拖着疲倦的步伐走在回寝室的路上,我感觉这诺大的校园空旷的只剩我一个人,作为年青人应有的血气方刚也终因同道之人难求以及难得爱情女神的眷顾而熄火。希望自己能在学术上有些成就,踏平前人所著的高峰更进一步,却最终由于天资过于愚笨而陷入想入非非之境。
在大学快结束的这段时间,我时常在回想我大学究竟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若将占了百分之八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测试”排除之外,我真的可能是由于眼睛太过近视,而不能看到更多。
每每从踏入宿舍门口的那一刻,当我被帅哥靓女们在言情剧里的嬉笑打骂声和震耳欲聋的机枪声包围时,仿佛隐约地感觉到心头神经末梢被刺痛。我们的大学何以成为这些的种种的得以滋长的场所,我们的学生何以如此的无私,致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将这大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影视娱乐行业,难道只是因为我们的网费不贵,一个月只要二十元?那一声声吼叫声,如果我没听错的话,不仅是一种诉求,更是是一种期盼,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途径升华我们的灵魂,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不能够得到释放和指引,我们不会放弃,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无聊的时候看看电视剧,在还未下课之前提前走人到寝室里组队开战。这是多么的令人惋惜。
我们的大学生,尤其是这些能在高考中考进前百分之五的学生,都是花了大力气才得以实现。而如此一来,往往也耗费了我们大半的功力,以至于我们在今后在面临瘦小的对手时也因功力不足而败退。
大学之前的教育多注重实战训练,我们的偏向于知识点的记忆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其效果从我们莘莘学子挣扎的目光中便得以见其成果。而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如果按照爱因斯塔想象力就是一切的说法,我们确实因为受教育而失去了很多。
一个人最大的快乐,鄙人觉得乃是生活在想象力和创造了的世界中,因为唯有这样的生活才能与人是精神性的动物这一观点相适应,当然,也不排除那些情愿与禽兽为伍的人群甘愿放弃人的精神追求而忙于现世的俗世生活,而这样的生活选择在当今之中国,无疑是比巴菲特做股票都还要高明的选择,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培育出这样的能够供俗世生活的沃土,我们可以毫无作为,而只凭借深谙人情世故尽将财富、权贵、女色尽揽怀中而同时顶着正义的帽子。
而一个国家要变得强盛中就得靠一些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的“堂吉诃德”去推动,这些人安于保守物质贫乏而仍思学术科学之创新,处低位而以天下大事为己任。
有人说我们现在教育出现如此的境况是由于体制的问题,建议大学如何去行政化,如何向国外先进的体制汲取经验,这当然对我们的出路是有帮助的,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根本,以我们现在的配置,完全不亚于任何一个产生大师的时代,而最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旦在这方面取得进步,其发挥的效力就如从石头缝里生长出来的植被,任凭石头的密度如何之大都不能抵挡生命的意志,而这样一种力量的培养并不比强行灌输要花费的多,反而会更少,因为教师因此也变成了经验丰富的学生,不必每天吃着金嗓子唱独角戏,而只需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加以点拨,自己也可以潜下心来做学问。我曾经在大二的周末会去旁听双学位的英语课,发现我们的老师并不是专门上双学位课的老师,而是在忙碌了一周之后继续加班上的,有的老师甚至两天中一天的课都是满的,老师讲的内容就英语而言无非是听说读写,而我们的老师生怕我们少听到了什么知识,硬是顶着灼热的嗓门在讲台上作嘶吼状,让人深表同情,其中不乏许多漂亮的年轻女老师,我多么想偷偷的对她们说,老师其实你不必那么累的,只要你坐到我身旁和我一起学我保证比现在学的好。
人作为精神性的生灵,应该比一般的动物对于精神的侵略有更高的警觉。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套马车的时候,似乎是在父亲走进马棚的那一刻,马便有了意识,如果马“觉得”这时它需要休息而不得不去劳作,那么冲突就会发生,在父亲强行给马套上行头的时马就会反抗,有时会采用前脚着地后脚起跳的方式来反击,其威力是巨大的,而此时,父亲如果执拗要去制服,马会以更激烈的方式反抗。而我们现在的各种迹象表明,我们觉得我们的老师们是如此的高明,我们作为学生在知识方面又是那么的贫乏,以至于我们要做的只是接受灌输而已,让我们在修完必修课之后还得去选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精力充沛者可再报双学位使自己一年之内忙于被灌输。
也好在现在的学生的耐心和脾性都出常的好,对于精神上的灌输都从容就义,这就让我回想起上小学时课本上描述革命烈士就义时的情境。当日本军要求革命烈士说出其他“共匪”的藏身之地时,革命烈士宁死不屈,于是日本兵便会用各种方式,辣椒粉啊,胡椒汤啊等等往烈士的嘴里灌,往往会遭到他们坚决的抵抗,更有甚者,在日本兵靠近他们的时候用嘴咬掉他们的耳朵。而这跟我们在被精神灌输时而从容就义相比,这些革命烈士的承受能力实在是太弱了。
但尚若我们一直以我们的“从容就义”为荣,那我们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灌输到大学发现先前的那些灌输只是灌输的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似乎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婴儿,只知道饿了就要吃奶却不知道为何饿了就一定要吃奶。饿了吃奶是一种本能反应,而明白吃奶对我们的成长有好处乃是认识到了奶水作为营养源的真正作用。我们在上大学之前俨然就处于这样一个状态,我们训练应试技能只是被高考的指挥棒指引,而没有认识到这样的一种训练更应该是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一种铺垫。
如此一来,学习于是便成为了一种奴役,一旦这种奴役得到释放,乃是一种极大的解脱,于是我们看到,不管是高考完或是大学毕业,对于书本的态度是何等的壮观。书本送人或者捐赠这是第一境界,将书本低价转让获取利润此乃第二境界,最高境界乃是将书本一页页的撕碎然后焚烧以化解自己的心头之恨。而我们的教育者还对这样的学生报以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在诺贝尔奖的角逐中摘金夺银,实在令人汗颜。
我所向往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教育。在上大学之前,我们着实在启发性教育方面下重功夫,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去探索并加之以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高考入学考试中,应减少知识记忆的方面的考察而更多地侧重于其逻辑推理能力和形象思维感知能力的考察,当然对于祖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古典诗词,在年少时多背一些还是有益的,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背一些不束缚个人独立发展的“箴言”的基础上。这样,在步入大学之初,我们是怀着对知识的强烈的渴求和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想象力的基础上进入大学的,在大学阶段,自然应该是一展创造力的大好时机。而这样一来,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最大的功效,因为她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亿万富翁,每一个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拥有着大片的土地、很多的食堂,更重要的是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知识渊博的老师而不必为物质上的贫乏担心从而专注于精神上的创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老师和学生是共同进步的,因为他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他们取得了平等和互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活力是老师们所欠缺的,而老师们的积累和经验也是学生需要的,这样一种结合,必然会产生无尽的火花。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将那最宝贵的创造力和活力淹没,只剩下了无生气的躯壳聆听我们高明的老师们指点迷津。我们在本科阶段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们相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还不够老,被灌输的程度还不够高。正如我的这篇文章,既没有了解国内外现状,也没有参考文献,更没有名师指点,当然是不值得一看的,更不可能用于他人做一些改革的启发。全然只是哪个吃饱了撑得头脑发热的异类直抒胸臆之作。
而就算我们博士毕业,其实还是不够的,因为处在全球交融的国际化局势下,只有到国外继续当学生获得一定的留学背景才能体现出我们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贤才。于是,终于等到我们学有所成,国内外学识皆聚于一身,立志成就霸业,却发现自己之上有更多的与自己相同的傀儡,比起他们,自己在年龄上还是略逊一筹。于是乎卧薪尝胆等到送走了老一辈先贤们才感觉到有了些自由呼吸的空气,但遗憾的发现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感慨平生之未能留大作以名扬后世,实乃人生一大憾事,于是弥留之际做勤奋状,独具匠心地搞出个某某学或是彼彼理论来显示自己一生向学,为学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此看来,中国的未来不在少年,更不在青年,而在于那些过了花甲之年即将离开人世的老者身上。
同时,我们青年的创新和意见是全然没有价值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读尽古今中外先贤们留下来的遗著,更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和院士那般的资历,终究只能以打工仔的姿态前辈的苟存于这浩瀚的人群中而甘心沦为一颗颗任风吹打的沙粒。当然,我个人还是很感谢这个时代,它是我免于战乱,免除了亡命天涯的奔波生活,人和人的关系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似乎是三言两语难以言表的,其优势之一就是造就了像我这样一只孤魂野鬼也能健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长达二十四年之久,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情人和导师的情况下存活。
我追求的真正的友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断定永远不会找到那样一位朋友,和你有相似的价值观,对于你的突发奇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以真诚的心去接纳你的优点和缺点并给以衷心的建议,和你一同走完生命中的风风雨雨,不离不弃。
我永远也不敢奢望能够得到我理想中真正的爱情,因为没有哪一个漂亮同时富有涵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渊博学识的女子会主动降临在我这种败类身上,整日不思升官发财之道钻研人际关系学,尽将大好的年华浪费在一些毫无用处的哲学书里,乞求以追求真理的纯情来换取姑娘的芳心,无异于痴人做梦。
也更没有可以随时出现在你身边为你解答疑惑的活着的导师,当然,那些死去的导师会一直伴你左右成为你永恒的导师,苏格拉底、康德、叔本华、和尼采。但尚若有机会,比如我考上了研究生会不会实现这一个愿望呢?起初我是抱有幻想的,但经过仔细的分析我发现是行不通的,首先据现有的条件,我不构成做优秀的学生得以吸引名师的条件,我小学转了三次学,有的连学校的校名都还没记住就转了学。初中虽然考了全校第一,但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若将这成绩拿到城里的市重点区重点不知排到了几百名之后,考大学时没考上清华,更没成为状元,就连考现在这样一个大学也竟然花了两次功夫,而考进来又没被第一志愿那个被号称是录取分最高在学校地位最牛的机械专业,默默无闻的学着起初自己都不知何以名状的工程管理专业,而即使是在这样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专业里,也有着挂有两科的战绩和平平的加权,何以成为猎物被那些大师们相中,其次又没有很好地身世,如此一来,想拜于名师之下也成为虚妄。
现在关于老师最亲切的回忆似乎只是初中的那两位老师,一位是语文老师,一位是英语老师。时至今日,英语老师不厌其烦的给我讲解语法点的情形仍历历在目,我依稀记得老师在分辨following和followed作为分词时候的表情,她似乎有些惊讶,为什么这个学生对这样一个简单的语法点纠缠不清非要弄个明白,但同时担心自己的讲解露出破绽而被这位多疑的学生发现而显得尴尬。她总是在吃午饭的时候到教室里转一圈询问我是否要一同去进餐,直到看到我将自己带来的饭菜大口的吃进腹中时才舍得离去。也会把她读大学时候的新概念二作为补充材料格外恩惠地借给我看,不过我没有好好珍惜而使书遭受火灾,但她也不曾追究虽然我买了本新的还她,她总觉得新书没有旧书有味道就婉言拒绝了。也总在我买了一双新的双星足球鞋之后表示特别的关注,询问价格如何以及穿在脚上舒不舒服。在我成绩取得巨大进步的时候也会用手抚摸一下我的后脑勺,仿佛在抚摸着一件艺术品那般令她陶醉。
而我的语文老师,更似是我精神的母亲,一点点给我那瘦小的心灵添加营养,在课堂纪律极差的情况下会搬一张椅子坐到我的座位旁给我一个人讲课,全然不顾其他学生的死活。她给我讲她的琐事,也会讲起鲁迅。有时会称赞我的文笔并提出意见知道我的作文,而我人生中的第一笔价值七元四角钱的稿费,也是初二的时候她将我的作文投给小龙人报赚来的,其成就感不言而喻。
这些,当然都只是回忆,但却会是我做学生阶段认为相当甜美的片段。那个时候,对于大学的向往似乎也是如此的种种,只不过在上了大学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觉得先前的种种幻想是那般的不切实际。假使让我现在再回到初中,对于大学我是否还有着那样一种执着的追求?
现实生活中,比我对大学有着更大幻想的人比比皆是,那些抱定“非清华不上”的学生,他们忍受着复读的艰辛终因难以割舍下对大学的情节,但终有一天他们会有所醒悟,因为他们心中的清华北大,已不是梅贻琦的清华大学和蔡元培的北京大学,那种成为一种精神丰碑的大学,让人想想就有着无穷的力量。
在这一点上看来,我们的大学现在所缺的,不是科研经费,名师和优秀的生源,而是那种精神的向心力,这种精神的向心力以学术的纯洁与神圣为中心,让每个立志在思想上有作为的人都能时刻感觉到与其同在。不需要豪宅美食,只需衣能裹体饭能饱腹即可,更不需要每人手持一苹果笔记本电脑,饱受屏幕反射之害。我们只需在安静的氛围中思索,在热烈的气氛中讨论,运用现有简单的材料去创造无限的可能。
当然,我们的大学在多数人眼里并没有那么糟,在他们那里,大学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多么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奉献在从制造业到金融业,从房地产业到文化产业等行业的员工们,以及我们现在的很多高官,富豪大多是受到了大学的教化才有了今天这样的丰功伟绩。我们的大学越来越现代化,人员素质越来越高,科研和教学都取得了量的飞跃———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未来的未来,必定会涌现出更多的行业多英才。
然而,当我看到我们的青年在买车买房谈婚论嫁中等人生大事中挣扎地水生火热,在游戏和影视方面的造诣更是登峰造极,兴奋地又一次以更短的时间攻关成功,津津乐道地谈论某某明星又要出新作的时候,我的心被刺痛了。
大学你怎么了?何以变得如此卑微,以至于当普通大众在谈起你的孩子们时会有种种的不屑一顾,而你的孩子们却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却也以扩招世风日下生活压力大等为托词而淡定从之,将你远远地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