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捷报频传,朋友的女儿考上了东南大学的研究生,同事的儿子考上了四川大学的研究生,女儿的朋友考上了北师大的研究生,古固寨中学的英语老师考上了河师大的研究生。一方面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感觉考研似乎也越来越容易了。
中国的学历正在贬值,现在在大学,如果没有博士学历,根本进不去了。在职教师最低学历也是硕士,除非是快要退休的老教师。前一阵子看见三附院的招聘广告,最低学历都是硕士。本科生找工作是越来越难了,这可能是催生考研大军的主要因素。在农村学校,如果有硕士学位,可以直接不需要指标就能评上中级职称。所以,也激发了农村教师考研的热情。好在都是在职研究生,可以在寒暑假上课。就是老师会很辛苦。
我在想,考研的意义是什么?以前考研是为了提升自己,能够有更好的出路,去更大的舞台。现在考上了研究生基本上要为导师免费打工两年,当然,也能从导师那里学到科研的方法。问题是,国家培养出来这么多研究生,有多少的专业研究能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去呢?很多人考研只是为了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但是,事实上读完研究生,却发现找工作更难了。因为在你前面还有很多博士。于是,考研完了,要接着读博士。博士读完,基本上就30岁左右了。如果能找到好工作尚可,如果仍然找工作没着落,才发现,即便读了博士也没有出路。最让人遗憾的是32 岁的上海女博士,生完孩子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生命永远定格在33岁。她28岁完成博士学位后去上海某大学执教,结果只工作了5年,生命就戛然而止。如果这么看的话,我觉得那些没有读研,读博,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的人,是不是会更幸福呢?
很多考研的人,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都是非常高兴的,但是读研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如果能直接就业,谁还要读研呢?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年青就有闯劲,因为年轻,也无所畏惧。
去年闺蜜的儿子本来与一国企签订了招聘合同,加上家中的人脉,虽然是本科学历,但是月薪6000--7000元。在基层锻炼几年,说不定很快又可以提干。但是,闺蜜的儿子坚决不同意,一定要考研。第一志愿没录上,调剂后也如愿以偿,堵读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的研究生。虽然学了知识,开了眼界,读研的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清楚了。我闺女也是在读完研后才知道读研的无趣与痛苦。面对未来的工作,她也是迷茫的,谁知道读完以后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
今年表弟的女朋友考研二战失败,家人直接安排进了国企,在办公室工作,五险一金,月薪六千到七千。我觉得表弟一家真是人间清醒。因为表弟还有两年研究生毕业。恰好他父母也不想让孩子走远,工作这么难找,能把儿媳妇安定下来,儿子以后的去向也会明了。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不适合读研,读博。有些人真的是有研究的潜质,而且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样的读研或读博,才有了双向奔赴的意义。所以,我本人更赞成工作以后上在职的硕士和博士。让年轻人正常工作,结婚生子,无生活的压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去读研或读博,或许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