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岁尾免不了做个总结,其实总结是很有必要的,给单位上交的,可以偷偷懒,做做表面文章,应付支差过去也就算了,反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此而已。给自己的,还是走走心比较好。
我这一总结不打紧,发现我在简书公开发布的文章和私密文章其实是对半的,那么也就是说,我填的坑儿和挖的坑儿其实一样多。
这还只是简书的,再翻检一下电脑文档里的,更是汗颜,有的已然以半成品的状态酣睡经年,并且很有可能继续,永远酣睡下去。
挨个点开那些半成品私密文,精彩的句子,段落,奇思妙想,高远立意,各种亮点委实不少,可是,为何没有做成一个像样的,精美的成品呢?
再一细看,不是结构不合理,就是逻辑欠缜密,要不就是例子不够典型,论证不够有力,观点不够新颖,引用还未找见出处,比喻不当,语焉不详等等,诸如此类的大中小问题,总之就是各种不完美,于是淤塞,搁浅,一拖再拖。
慢慢地,自己也淡忘了,连当初那点儿写作激情都没了。再过一段时间,翻出来一看,这写的是什么呀?如此幼稚可笑,说明我已经成长了,敢于嘲笑昨天的自己了,审美观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么着自我安慰一下,更没有填坑儿的必要了。心里暗暗下决心,要推倒重来,要有精品意识,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要写经典,要……
据说多数人的人生是这样的:
十岁的神童,二十岁的天才,三十岁的庸人,四十岁的老不死。
和我一样有过相同心路历程的,躺枪的童靴就默默点个赞吧,这就是我们最庸常不过的“伤仲永”的人生啊!人到中年的时候,还在说:
当初我在我们班,每次作文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里传阅;每次绘画比赛都得一等奖,每次文体活动都有一大堆粉丝。
好意思吗?
那些足够世故的已懂得了人艰不拆,但也有愣头青如我者会冷不丁地问:
然后呢?又如何?
接下来,可能就是尴尬的“呵呵”了。
不是说我们非得拿什么来证明什么,而是,其实你并没有真正甘心做个闲云野鹤风轻云淡之人,勤奋不足,虚荣有余,所以,“呵呵”的人生才成了你的标配。

于是想起一个掘井的故事,或一幅漫画。所有人都希望掘井及泉,但许多人一生的理想就像挖坑,挖了无数个,每个可能不足一米深,边挖边感慨,我如此勤奋,只可惜苍天无眼,水源难觅。
其实有时,只差一锹便可有清泉涌出,但可惜许多人走得太快,终至功亏一篑。
有个日本电影叫《导盲犬》,里面有个镜头,测试人员在帮客户从刚出生不久的小狗中选导盲犬,测试人员扔一根骨头,身手矫健的小狗倏地如离弦之箭一样窜出,直奔骨头而去。只有一只呆萌小狗傻呵呵地仰着脸依偎在饲养员身边,不为所动。饲养员爱怜地抱起它说:
那么,就是它了。
然后将它交给前来领养它的主人,后来,它果然不负众望,成了一只优秀的导盲犬。
在这个神奇的时代,每看到有凡夫俗子某一天刷爆了我们的眼球(据说叫“逆袭”,意为不走寻常路),常有人心下不忿——凭什么是他?他到底哪点比我强?究竟有什么出众的地方?接下来,可能就开始以爆料别人的糗事为荣了。
想当年,我XXX的时候,他还在XXX呢。
但请不要忘了——"那么,就是它了。"背后的永恒逻辑。也请记得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没有资格鄙视任何人,他可能什么都不比你强,但可能独独拥有你所或缺的那种最重要的品质。
罗永浩说:
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对,我想说的可能就是那么点儿"偏执狂精神"。
记得冯唐有一次讲座中提到一个说法,叫“临界点写作”。大意是说,如果实在没有某方面的天分和机缘,老天爷不照顾,把你愣是安排在了“临界点”以下,那就趁早断了念想,另谋生路。如有余裕,可作修身养性之娱,千万别作稻粱谋,免得误了终身。如果自认或公认潜能在“临界点”以上,那么,接下来比拼的,其实就是投入和专注。
当然,凡事都离不开玄妙的机缘,但那是另一码事,不在我们此篇的讨论之列,你若喜欢诡辩,那就请先去找找黑天鹅。
挖坑儿其实不是坏事,随时随地挖,保持对生活的热力和敏感,以及对自己的信心和期许,比起那些连坑儿都不敢挖或懒得挖的人,当然是好的。白日梦也是梦嘛,可谁说白日梦就一定是梦呢?只要脚踏实地,一锹一锹地填下去,所有的坑儿连起来,不就是就一条自己铺就的康庄大道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讲给自己听的,因为这篇文章就是我老早以前挖的坑儿,所以,今天赶紧填上,就算是一种自我鞭策吧,不然,真成了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
不过,无论如何,我倒现在都不敢随便挖小说的坑儿,生怕一旦公开之后,就像向世人许了一个诺,被所有人监督,一旦后面填不上,会把自己焦虑死。也因此佩服极了那些公开挖坑,奋战在“长篇连载”第一线的大咖们,值此圣诞节到来之际,我谨代表我自己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