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主义(一)

【引言】自二十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运动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学术与政治思潮,在追求平等正义、启蒙除魅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妇女取得了诸如投票权、受教育权、较公平就业机会、工资待遇等权益,在中国这个社会背景下表面上看起来好似有足够的平等,但是平等表象下还隐藏着更加隐晦的基于性别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例如家务劳动分工与性物化等仍未完结,女性主义在不断砸碎旧有规范的同时也与对立的制度结构持续地冲突,女性主义内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化,这一篇旨在介绍女性主义的发展进程、相关理论以及澄清对女性主义的种种误解。 为了对女性主义有进一步清晰的认识,在正式论述前,先澄清一下对女性主义的常见误解
  • 女性主义 ≠ 女利主义
主流女权主义的核心目标是推动性别平等,强调系统性性别压迫的消除,而狭隘的女利主义(网上一般戏称田园女权),表现为选择性平等、强化性别对立,片面强调女性权利,回避责任和义务,通过情绪化和对立性言论表达主张,比如在职场要求同工同酬,但在婚恋中要求男性承担经济责任;反对物化女性,却将婚姻与物质条件直接挂钩。真正的女性主义不是要踩在男性的头上,而只是要求男性把踩在女性头上的脚拿开。
  • 女性主义≠只关注女性权利
女性主义已经发展到不光是唯性别地讨论女性所遭遇的不平等,现在已经扩充至批判关于种族、阶级、制度等等范畴的不平等现象,也不是经常被批评的中产白人中心,例如,后殖民女性主义所指出黑人女性面临的压迫不同于白人女性,因为她们同时承受着性别、种族、经济地位等多重交叉性的歧视。同样,父权社会下受到宰制不仅是女性,父权结构同样让男性自我捆绑,约翰·密尔在《妇女的屈从地位》中提到,当需要男性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时,也意味着他要承担起对依附的妻子、儿子的经济责任,所以不得不选择稳定、传统的职业,男性便缺少人生选择的可能性。并且男性被教化为支配者,内化了傲慢同控制欲,支配他人是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损害被支配者,也让支配者失去真实的人际连接。
  • 女性主义 ≠ 反对家庭婚姻
女性主义推崇的女性角色未必是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职业女性。有人认为女性主义者会批评女性选择家庭主妇的角色或进入婚姻,但实际上,女性主义并不反对家庭或婚姻本身,而是反对家庭、婚姻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传统上通常将男性视为主要经济支柱,女性负责家务劳动的分工(家务劳动常被低估或忽视),女性主义倡导的是在家庭和婚姻中实现性别平等,确保每个成员的贡献和选择都得到尊重和认可。
  • 性解放 ≠ 性开放
性解放所解放的是因性别(反对性别歧视、反对性别二分)、性倾向(LGBTQ)、性行为(反对处女情结、婚前性行为不再是禁忌、避孕套使用)、性关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等因素所受社会制度的掣肘,人们往往将性解放等同于性开放,聚焦于"性"这个字眼,此类误解通常由于对文字的直觉式解读造成的,误认为性解放则意味着滥交、乱伦等沉溺于感官的享受而无视传统的伦理规范。 同样,女性主义这个名称由于其历史原因也常常被误解,因为从字面意思来看,当它提出来的时候往往将另一半人类置于对立面,或许叫平等主义更贴切。 穿得太多说你保守,穿得太少说你浪荡(性解放不只是追求开放,当开放成为一种压迫,保守也是革命) 女性主义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相关理论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历史和背景下有不同主张。值得一提的是女性主义流派基于不同的范畴与尺度有形式各异的划分,比如通过决定论/构建论、同一性/差异性来划分,本篇根据其流派所依托的哲学理论为尺度进行划分。
  • 第一波女性主义:是18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一场社会运动,主要聚焦于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尤其是争取女性的选举权、教育权等,运动的兴起深受启蒙思潮、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流派缘起于此,社会逐渐强调民主与自由,自由主义的思想使人类脱离黑暗时代的窠臼,但是忽略了人类中的另一半——女性。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一书中指明,女性被社会规训为一个盲目顺从、温柔可爱的欲望对象(服美役),为的是让男人在倦于玄思时获得感官上的满足, 她认为导致男女差异的原因是没有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导致的,我相信这是波伏娃《第二性》中"女人并非天生是女人,而是社会建构的"相关理论的起源。 约翰·密尔进一步扩展了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理论,引用最心理学分析研究作为论据——环境影响性格的规律,女性的从属地位并非由于自然或生理差异,而是由历史和社会结构造成的,并且指出制度中的婚姻法使女性独立的丧失,无法拥有自己财产的控制权以及没有离婚权,由于没有机会接受与男性的同等教育,所以缺乏能力参与公共事务。他指出,随着美国的奴隶制得以终结,婚姻变为了现时仅存的实质性奴役,密尔的理论为第一波女性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尤其是在争取女性选举权、教育权、婚姻平权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阅读相关文献的时候,我发现沃斯通克拉夫特好像并没有批判、贵族、宗教、阶级、婚姻等因素对于女性的压逼,反而不时肯定其正当性,同样的,密尔在论证女性应该拥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的时候的论据也让人惶惑,密尔认为女性解放可以增加人类最大程度的幸福、女性的解放让人的智慧总量翻倍,更加促进经济的发展、女性的解放同样让男性得益等,而不是从女性固有的个人权利来证成(不愧为功利主义忠诚的捍卫者),并且他们所讨论的对象锚定于中产女性,缺乏交叉性的视角。不得不说,两人的著作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作为两百多年前的平权著作,其洞见在现在看来依然震耳发聩,在很多女性主义流派的理论里都能窥见其影子。 在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君主权利日渐式微等因素影响下,女性越来越多地逐渐跳出家庭的囚笼迈向公共事务以及其它领域,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等女性作家推动了对女性独立性、婚姻与家庭中的平等地位以及经济自主权的思考。 "攥紧你手中的火炬,首先照亮自己的灵魂,发现其中的深刻与肤浅、虚荣与慷慨,认清自己的意义,无论你美丽或是平凡"——伍尔夫 促使女性参与公共事务、获得教育和选举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历史上,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随着保皇党垮台,社会结构发生了剧变,女性开始逐步争取自己的社会权利和政治地位。法国大革命不仅促成了民主和共和思想的兴起,也为女性的政治参与创造了条件,尽管她们的选举权并未立即实现,但这一时期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奠定了基础。 一战和二战期间,随着大量男性参军,女性不得不走出家庭,进入工厂、医院、办公室等行业,代替男性从事各类工作,特别是工业劳动。女性首次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曝光和独立性。战争中的女性劳动打破了传统性别分工,改变了她们的社会角色。尽管战争结束后女性的工作岗位部分消失,但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影响力已发生显著变化,推动了女性争取选举权和教育权的呼声,促使战后许多国家实现了女性的选举权和更多平等机会。
  • 第二波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持续到80年代,运动的兴起与彼时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包括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对传统社会规范的质疑,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增加,女性开始更加积极地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是继第一波女性主义之后的一场更加广泛的社会运动,涵盖了性别平等、性别角色、家庭与工作关系、女性身体自主等一系列议题。与第一波女性主义主要关注法律和政治平等(选举权和教育权)不同,第二波女性主义更加关注文化、社会结构和个人经验中的性别不平等。 波伏娃:《第二性》是现代女性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如前文所述,波伏娃基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论点:"女人并非天生是女人,而是后天形成的"。 社会性别:波伏娃提出的这一理论,跟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存在先于本质"有深厚的联系,传统的观点认为(特别是基督教哲学),人的内在本质是预先设定的,人的存在只是探索并践行这种本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也有类似的阐述。而存在主义认为人首先是存在,然后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来塑造自己的本质,这意味着不存在一个普遍的人性或固定的本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他们在世界上做出的选择来定义自己。在这个意义下,性别差异并非生理的必然,而是由社会、文化和历史塑造的,波伏娃说道,"在阿奎那时代,女性气质的本质仿佛罂粟的安眠功效那般确定无疑,但现今生物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下,固定不变的实体已不再为人所信服,性别亦或种族的性质,不过是对特定处境的次要反应"。 《第二性》介绍了女人如何在社会化的进程下如何成为女人,成为次等的第二性,与此同时变为在父权社会中受到宰制的对象,女人何以变为第二性呢?因为在社会中并不被看待为人,history不过是his story,波伏娃的理论受存在主义理论所启发,她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可以自由地给予事物赋予意义,但是社会却以不同的方式压逼女人,使得她们失去了这种能力。人一出世,社会便按生理特征将其划入对应的二元性别角色之中,社会高举男女性别的差异,去解释为何有种种不同的规范和限制加诸在不同性别之间,例如要求男性要坚强、勇敢、理性,女性要温柔、顺从、感性,但同时,社会又用偏向男性的标准去评价男性与女性,当基于这种标准去做判断的时候,女性往往被认为不达标,在这个意义下,沦为社会上的第二性。 有趣的是,除了性别角色的差异并非锚定不变,连性别本身也并非是截然二分的,随着性别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生物性别不能仅仅通过"男性"和"女性"的二分法来理解,而应该看作一个谱系,即多种性别特征的连续体。这种谱系包含了从“完全男性”到“完全女性”之间的各种生物学变异和过渡状态,生物性别的不同范畴包含生殖器性别、性腺性别、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等不同的性别模式,所有这些范畴囊括在一起,会有一个指标:如果0代表完全男人,1代表完全女人,那么中间小数意味着偏向更男人或者更女人。现代性别研究不仅仅关注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也十分注重心理、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对性别认同和表达的影响,因此延伸出社会性别、心理性别等范畴, 女性作为他者/客体:"人类是男性的,男人不是从女人本身,而是从相对男人而言来界定女人的,女人不被看做一个自主的存在",在宗教教义中可以看到类似的阐述,基督教的《创世纪》所象征的:夏娃的创造来源于亚当的肋骨。当他们违背禁忌偷食知善恶的禁果,上帝处罚夏娃——"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其它宗教或文化也不乏贬低女性的实证,伊斯兰国家的头巾、罩袍,儒家的"三从四德",《易经》中"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强调男女各自的性别角色和秩序是符合天地和宇宙规律的自然法则。它代表了古代社会对性别分工的期望,并强调这一点是社会和宇宙和谐的基础,这些传统无不在证明一点:男人是主体,是绝对,而女人是他者。 波伏娃的《第二性》对我而言冲击最大的部分是对金赛博士关于女性性行为研究的引用,该研究指出,女性的绝大部分性快感来源于阴蒂而不是阴道,社会规限要求女性学会享受原本没有性快感的插入式性行为。这里有太多问题需要追问和反思,关于性行为的定义,是由性器官的参与还是性的功能和目的来界定? 性器官只包括生殖器吗?其它器官如果也能满足性的性愉悦能不能也称得上性器官,性的目的是否必定是生殖,如果仅仅是满足性愉悦呢?性愉悦是否具有普遍性?性行为的定义是否含有某种父权性质?往往由男性来进行主导,插入即为开始,射精作为结束,而女性只能作为受体来接纳插入这一行为?女性阴道含有的神经多大程度能带来性快感?阴蒂刺激和爱抚作为女性主要的性满足是否被忽视了?我们怎样描述性?在哪里讲?和谁讲?用了何种措词?原本男性和女性对于自身来说都是自由的主体,主宰自己的人生,但在理解性别、性行为等方面变为只有男性有这样主动性,女性被动地变为一个物件——满足性欲的容器。 波伏娃关于女性在婚姻、家庭等方面所遭受的性别不平等也有相关的论述,续篇会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对家庭结构有更集中的批判,这里就不继续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我无法切实地代入女性的视角去听去看去感受,也依然不可避免地持续伤害身边的女性,在稀松的日常,我依然被一些内化的观念所主导,所谓的事实与价值、目的与手段、理论和实践仿佛存在难以触摸的鸿沟,我的思想不是我的思想,我的行为也绝不是出于我本意的行为,人的存在仿佛脱缰于理性的规限,认识自己好像比认识世界更加复杂。 不管怎么样,希望能带给大家多些思考。 续篇会继续介绍第二波女性主义其它流派,比如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以及第三波女性主义中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接着会对不同流派的女性进行比较,指出女性主义的分化缘由,也会对一些核心命题进行阐述与讨论,比如男性凝视(物化、性化、商品化、异化)与身体自主权的冲突、目的与手段的冲突(扶持行动与绝对平等),并指出资本主义与父权制对女性赋权的进路上有何种阻碍,如果可以话,再讨论一些实际层面的议题,比如同工同酬、参政议政、性的商品化、生育权、性别暴力、堕胎(堕胎之前文章有特地讨论,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等。

参考文献: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女权辩护[M].商务图书馆.1995 约翰·密尔.妇女的屈从地位[M].商务印书馆.1995 格雷森·佩里.男性的衰落[M].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 乔纳森·沃尔夫.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M].中信出版集团.2019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上野千鹤子.厌女[M].光启书局.2023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M].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始于极限[M].新星出版社.2022 弗吉尼亚·伍尔夫.厌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看不见的女性[M].新星出版社.2022 凯特·曼恩.应得的权利[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