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敦和基金会主办,阿拉善SEE基金会承办的第17期敦和雅集-敦和优才经验分享及联合推动公益人才发展研讨在阿拉善SEE北京办公室举办。
四家优才计划发起机构(敦和基金会、银杏基金会、壹基金、阿拉善SEE),4位优才专岗小伙伴,研究公益人才发展议题的学者以及关注行业人才发展议题的三一基金会、险峰基金会、益桥、ABC美好咨询社、墨德瑞特的代表参加了本次讨论。
会上优才专岗小伙伴分享了在优才计划支持下跨界进入公益行业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和收获成长,三家优才执行基金会也分享了各自在优才计划执行上的经验与关注点。
阿拉善SEE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媛做开场致辞时提到“资助就是要把水浇在根上,有的资助只是把灰尘洗干净了,但是我们要坚持把水浇在人才这个根上,要慢慢推动相关的平台认识到给人员经费筹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经验分享:三年过去了,优才计划资助的跨界公益人做得怎么样
敦和基金会王萌先介绍项目概况
“敦和公益优才计划” 由敦和基金会于2014年年底发起,通过资助设立筹款传播专才专岗等形式,帮助成长期公益组织梳理发展难题,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提高机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促进机构可持续发展。
“敦和公益优才计划”通过与银杏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壹基金、西部阳光基金会、成都慈善总会5家枢纽机构合作。截至2017年底,项目各方累计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累计资助77家公益组织招募筹款传播专岗。
劲草优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和两位劲草优才伙伴分享项目经验及感受
来自阿拉善SEE的项目经理李敏分享了优才计划助力环保公益组织成长的经验。阿拉善SEE劲草同行项目关注成长期环保组织成长,聚焦在核心业务上的环保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对传播筹款需求很大,与优才计划项目正好契合。2017年99公益日,20家劲草优才伙伴机构共计上线30个项目,筹集58149人次捐赠,12,004,052.12元。
来自猫盟的优才专岗巧巧分享了她从一名记者跨界成为公益优才之后掉入的几个“大坑”,以及从“坑里爬出来”变成“挖坑人”的心路历程。
在巧巧加入猫盟之前,猫盟是发不出工资的,到2017年猫盟仅在在99公益日通过阿拉善SEE平台做的众筹总额就已超过200万,筹款的成功让猫盟重新定位了传播在机构发展中的地位,反过来传播也为机构带来了深远的福利,甚至重塑机构。
来自美境自然(广西社会多样性研究保护协会)的优才专岗刘陈男分享了从他个人参加之后如何参与带动了所在机构团队专业化,促进资源多元化与核心业务可持续发展。陈男认为作为跨界而来的新公益人,得有专业性才能在组织站得住脚;得站在机构管理和战略高度才能够获得整个机构的资源和支持;要从机构的使命角度理解和开展工作才能得到认同;只有影响到机构的思想,才能真正实现将传播思路引入公益组织,做出贡献。
险峰基金会项目经理刘拓作为劲草优才分享环节的观察员做分享,她认为优才岗位是很多公益机构的真需求,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从险峰基金会的险峰行动项目支持的十家公益组织在业内也是比较优秀的,他们的筹款和传播岗位的流动性也很大,而且机构自身也面临非常大的能力上的突破、提升这块的问题,所以刘拓认为优才计划是打到了痛点上。一旦优才计划实施到位,是可以真正的是撬动地整个机构的正向发展。
壹基金优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和一位壹基金优才伙伴分享项目经验及感受。
壹基金刘颖凝介绍了“联合公益模式下的壹基金优才计划”的情况。她提到优才计划在支持壹基金联合公益网络发展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壹基金优才机构是联合公益网络里面的省级机构,因此杠杆效应比较突出。优才机构筹款能力的提升,带动的不仅是一家机构,更是一个区域公益网络的筹资水平的提升。而筹资能力的提升,意味着这个网络将会更独立、更有能力去解决社会问题。同时颖凝也分享了优才专岗的岗位职责及职业发展应内化到体系的结构里面去,推动体系(行业)内形成一种制度化,更有利于行业人才的培养。
接下来来自贵州众益志愿者服务中心的优才伙伴王树分享了他从汽车设计师到公益筹款人的“不归路”。王树做过汽车零部件设计,开过咖啡店,2015年不经意参与了一次公益活动之后走上职业公益人的历程。他分享了成为公益人后家人朋友不理解与嘲讽给他带来的困惑,分享了他对筹款与项目之间、优才与机构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在筹款工作中他慢慢总结出“刷脸拼关系不是长久之计,产品设计及捐赠人系统与制度的建立才是硬道理”的观点,最后分享了在他看来跨界公益人要具备的特质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待。
墨德瑞特联合创始人刘晓雪作为壹基金优才分享环节的观察员点评:不同业务类型的公益机构传播筹款方式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标准是不同的,但同时也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在墨德瑞特做人才研究工作时也发现跨界的人才进入到公益机构里面有三个核心的障碍,一是社会认知度特别低,二是薪酬差得太远,三是机构内部的生存环境不适宜跨界人生产。因此晓雪认为在共性内容上进行经验交流和培训发展,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跨界人才流动。
同时晓雪提到壹基金优才计划给她带来最大的启发是壹基金联合公益网络的模式,让壹基金优才超越所在机构的层面在网络层面做事,可以实现在不同公益机构间联动,把优才计划的效益发挥得更大。
银杏优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和一位银杏优才专岗伙伴分享项目经验及感受。
银杏基金会曾欣然以“从资助走向联合-银杏优才计划的探索”为主题分享了银杏优才计划的缘起、探索、思考及展望。
欣然提到优才计划项目给各方带来的改变时说,除了直观的有30家机构获得专岗人力费用,他们还欣喜看到优才机构负责人对筹款传播意识上的重要转变以及银杏基金会在项目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对银杏基金会角色变化的启发。
尤其重点提到基于银杏故事周的银杏优才计划的升级与展望,银杏基金会未来希望探索公益组织共创联合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上银杏优才计划作为一个节点,以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所有的优才机构能够互相看见,并把他们的资源纳入到联合共创的网络中去,用联合的力量一起来实现单一机构无法达成的筹款传播目标。
在此之后,来自光合行动(陕西光合行动教育与发展研究院)的银杏优才伙伴郑佳卉分享了她跨界公益的点滴过程。进入公益行业之前,佳卉属于一个稀有物种-女程序员。她分享了从互联网跨界到公益的原因是自己本身就非常关注教育认可光合行动的机构理念。因此佳卉觉得跨界人留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理解机构的服务理念、工作方式,同时要非常有高度地认同度。
同时分享了应对跨界挑战的四点经验:随时沟通反复澄清、观点不同当面提出、多尝试多犯错长记性、不行也上多上就行了。佳卉作为优才专岗加入光合行动后,给机构带来的很大改变是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让机构与公众建立了连接。
三一基金会刘洋轩作为银杏优才分享环节的观察员做点评:
银杏优才计划有两个特点让人印象深刻,一是融入,二是联合,这与银杏基金会本身的定位很相关,同时也是银杏基金会在优才计划项目过程中探索出的独特经验。
对于整个优才计划,洋轩说观察到三家枢纽基金会都在过程中提到“领域建设、培训、导师”,这些切入点也是导致资助模式比较有效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