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年父亲七十二岁,母亲七十岁,他俩都已过了古稀之年。
男人属阳,女人属阴。《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我的心中,父亲母亲就是这种阴阳配,最好的组合。父亲一辈子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过得好一些,更好一些;而母亲则是精打细算,在保证基本生活费用的基础上,要让家人的生活多点色彩,还要最大程度的节省……
父亲,与共和国同岁,同母亲一样,年少时经历了3年的自然灾难(1959-1961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结婚生子后,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高速发展,几度浮沉;老年退休后,拿着智能手机玩转如今的网络时代……
1.学霸父亲与小学母亲
父亲的那个年代,作为一名中专生,那是妥妥的一枚大学霸,放在现今,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北大清华的高材生;母亲,识字不多,只上了个小学三年,认得些汉字和数字,但母亲心灵手巧,干啥像啥。
这两人在一起,是不是左看不成夫妻,右看成不了配偶?是的呀,相处近五十年,每天都是热热闹闹的,可谓“小吵天天有,大吵看心情”……我和弟弟都有原生家庭的痛了,虽是这样,但也锻炼了我们的生存能力与耐受能力:风吹不倒,雨淋不坏,风雨过后,立马挺直后背,像路边的小树,给点阳光就灿烂,至微风徐来,又轻摇枝叶了……
记得小时候的某个夏日早晨,淡淡的朝霞在东边微笑,也有点风……我们端着大碗,盛满白稀饭,稀饭上面漂着几根腌萝卜条,一家人先后来到院子里,或蹲或站,边吃早饭边说“还是外面的院子凉快……”多么温馨有爱的画面。
突然,蹲在柴垛上的父亲把碗一摔,大声地和母亲吵了起来,母亲仍旧不紧不慢地吃着稀饭,泪水却忍不住慢慢掉下来,一直掉到稀饭里,被母亲咽下……
我和弟弟立马知道有战争了,赶紧和母亲站在一起,快快的吃完,紧随着母亲来到厨房,只留下父亲在门口吵吵!等到父亲气消了,母亲便将门口的碎碗片扫起,倒在一旁的角落里,以免伤到人。
也是那晚,从来都酣睡的我,居然半夜醒了,或许是母亲的呜咽声感应到了我,睁开眼看见父亲在轻声安慰着……我拉了拉母亲的手,又睡着了……
2.第一次脱贫
为了使家里的经济情况好一点,父母亲尝试着养猪,父亲忙完了工作,便借来好几本养猪的书,边看边记笔记,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是这样度过的:父亲深夜在灯下学习;母亲清晨出门去割猪草。
接连养了几头猪。奇怪的是,本来都是健康活泼的小猪仔,在几个月后都不约而同地生病了……父亲一次次大着胆子给猪配药,配好的药用凉白开化开,然后倒入一个斜切好的细竹筒里。
药配好了,喂吧!这么大的猪,怎么喂?要知道父亲可是一介书生!年青帅气的父亲哟,一心只盼猪好起来,哪里顾得上书生的形象?只见他骑在猪背上,双手用力将猪嘴巴掰开,一旁的母亲则迅速将细竹筒里的药摇匀,直直地灌入猪嘴里……
但可惜的是,几天后,猪还是死了……到如今我也不知道——猪倒底是病死了,还是父亲用药不对,药死了?
养猪不行,那就养鸡吧,鸡应该好养一些?父母亲又尝试起来,仍然是父亲看书指导,母亲打下手……可喜的是,养鸡成功了!从几只到十几只,再到上百只……鸡蛋每天都要捡,不然堆成山了!
鸡蛋这么多,吃又吃不完,只能拿到市场里卖。刚开始卖鸡蛋还真不好意思,父亲将一方大毛巾平铺在地上,又小心翼翼地将鸡蛋一个一个从篮子中取出,整齐摆在大毛巾上,最后指挥十岁的我站在鸡蛋后面,敢情是让我卖呀!我真是又委屈又无奈,想哭又不敢哭……父亲站在不远处,装着没事的样子看着我这边……要是来了客人,想买,他才走过来……
卖着卖着,有了点小名气,很多客人寻到我家里买鸡蛋……是呀,我家的鸡蛋又好又便宜,八个就有一斤!有时候,父母亲不在家,我也会卖的!
千万不要以为鸡好养:到了一定的时间,父亲要给鸡滴药打针的。这种差事,一定是父亲带着小小的我,弓着背,缩在自制的鸡舍里,父亲瞄准并捉住特定的鸡,然后递给我,我再按父亲的要求,让鸡摆出他要求的姿势,父亲会决定是在鸡鼻里滴点药,还是在鸡翅根处打上一针……这里面怎么讲究的,全靠父亲的摸索和经验……至今,老家还有几本养鸡的书,那是父亲珍藏的一段记忆。
养鸡也没养多久,在一次集体毒杀事件过后,我家的鸡差不多被团灭了!上百只鸡躺在草地上,一动不动,瞪着圆圆的小眼睛……父亲默默地架起一堆火,火葬了一部分;又挖了一个坑,土葬了剩下的……望着空荡荡的鸡舍,百种滋味在心头……母亲看到,含泪做早饭……
3.来到县城
生活从来不会一成不变,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我家从农村搬入了县城,母亲也获得一个临时工做,真是“柳喑花明又一村”。而母亲的临时工,大大的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家里的饭桌上不时地出现了肉食。
母亲的临时工是重体力活,在父亲的单位里铲煤:从煤山上将煤铲入流动的小车里,一铁锹下去,足有二十斤重。铲煤这个工种,除了母亲一位女性外,其他全是男性。也正如此,我相信,母亲肯定也获得了其他工友的帮助,感谢他们。
自从母亲做了临时工后,罕见地发现,父亲居然下厨房做饭了……虽然父母亲辛苦,但一家人因为经济的好转,家庭氛围也和谐了,姐弟俩也有了零花钱。
后来,母亲的临时工从铲煤调动为称重,即称量小车煤炭的重量,这工作立马轻松了,父亲做饭的任务,又光荣的回归母亲了。
4.透明胶故事
父亲在家里绝对是总统,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父亲说了算,而且还掌管着财政大权;母亲是总理,没有权利的总理,任劳任怨的总理。
上学了,小孩子总要有一些有零花钱,这个吝啬鬼的父亲,就连学校要交的钱也要问得仔仔细细明明白白,生怕我们说错了!所以若是小钱,姐弟俩就朝母亲要;大钱嘛,只能挨挨挪挪到父亲的面前,同时等待着一场认真的盘诘。
八十年代的透明胶带,小的,二块钱一个。我在新华书店里,看到了这个小小的玩艺,立刻喜欢上了,因为用它粘书就太好了,且不遮住字,多好!满心喜悦地买了,谁知回到家,父亲看到了这个新鲜的东西,先是和颜悦色的问,而后知道价钱后,立刻横眉竖眼地训斥我,“二块钱就买一个这玩艺?!粘书可以用胶水!”
我很不服气,“这是我的压岁钱,你说了,压岁钱不管我怎么用的!”
有谁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二块能买什么吗?我说给你们听:可以买到10个大大的肉包子;可以买到2斤猪肉,或鸡蛋,或鸡肉;可以买到10斤米;可以买到40-100个冰棒……
现在想来,挨顿训,真是活该!原来透明胶带那么贵,我真是太不心疼父母亲挣钱的辛苦。
5.织毛衣的母亲
从小到大,无论严寒酷暑,母亲永远在织毛衣,母亲织出来的毛衣又暖和又好看,我穿出去,别的母亲看到,总要到我的跟前来,细细的看针法,她们学了去,也给自己的孩子织。
全家四口人的毛衣毛裤,全是母亲一针一针的织出来的……每次买了新毛线,母亲都是先给我们织,而拆下来的旧毛线,母亲就织给自己穿。母亲的伟大,就象脚下无声的土地,悄悄滋养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我读大学时,母亲又给我织了一件毛衣,一件粉褐色的高领毛衣,针法繁复,母亲肯定花了不少心思织的,她说:“这是我给你织的最后一件毛衣,羊毛的,暖和,足足用了2斤线……以后一个人在外读书,穿衣脱衣,穿暖脱冷,自己要照顾好自己……”我已长大,自然舍不得穿,就压在箱底,只有某些重要的场合才翻出来穿。可惜,后来它不见了……
6.下岗困局
正当家里的生活越来越顺意时,老天爷又开始折腾了。高中的时候,父母亲所在的国营企业倒闭,父母亲双双下岗,这可让父母亲急白了头,没有了经济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
好在父亲的人缘不错,技术也好,在失业期间,得到了不少亲朋好友的照顾。这时,父亲再次捡起老本行,重新回到了车床身边,此后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处于打工状态。
父亲年青时就读的中专,学的就是机械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工厂里,专门操作车床,顺便跟厂里的老师傅学会掌握了刨,铣,磨,电焊等机加工技术,呆了近十年后,才去了商业系统坐办公室,所以父亲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操经验。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一年,我考取了大学,面对家里的窘迫,父亲掷地有声:“考取了,就去读!家里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我那一辈子吝啬的父亲呀,我该怎么说?说“谢谢”,都太轻微了……父爱如山,果真如此……
7.第二次脱贫
还好,上天永远不辜负努力的人,不久父亲买了一台二手车床,在当地开了一家小型的机加工小店,生意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家里的经济再次宽裕了。
那时父亲常常念叨:“家里有一只老母鸡,天天都在下金蛋蛋……”这只老母鸡就是父亲格外珍惜的二手车床。随后又添加了铣床,钻床和其他的机加工设备,但全家人仍然很感谢这台二手车床:它不仅解决全家基本的生活费用,还给我赚取了四年大学所有的费用。
而父亲从一位坐办公室的知识分子,到经营有方的店老板,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虽然有着卖鸡蛋的经验,但开店,还是头一回。其实父亲的经营理念很简单:不欺客,不赊账,保质保量。有时候来的客人是农民,父亲还会免费加工,全当打广告……
可以说,父亲用尽自己的全部才华,竭尽全力维护着这个小家,几度摇摇欲坠,几度力挽狂澜;母亲在父亲的背后,默默支持,任劳任怨……
随着一双儿女慢慢长大,他们的前途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痛!有出息,飞出去了,舍不得;没出息,飞不出去,看着难受。这算不算一个挑战?!
最终,父母舍弃感性,根据儿女的特点做出选择:女儿体弱,平时也喜好看书,考个大学,是一条好路;儿子,不喜读书,读个技校,学个一技之长傍身,一生不愁。
原来,我上大学,早在父亲的谋划之中;而弟弟在技校毕业后,父亲亲自把他带在身边,教授车铣刨磨之类的机加工知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弟弟硬生生地入门了,又摸爬滚打几年后,便将父亲开的机加工小店接了过来,父亲终于卸下了担子。
8.祝福
这下,父亲轻闲了吗?不,他又成为了一位技术老师,在当地一家职业技术学校,主讲车床理论与操作,在长达8年的任课期间,不时带领学生去省城参加比赛,并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为学校赢得极好的声誉。
如今的父亲母亲都已过了古稀之年,却依然每天吵吵闹闹:
“老太婆,今天的菜咸了,血压会升高,下回少放点盐……”
“天天挑吃捡嘴,嫌菜咸了,自己去做……”
“你做的菜好吃,还是你做,少放点盐就行……”
“这老头子……”
……
或许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再怎么吵,也分不开……
最后,祝愿父亲母亲,晚年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