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在书上看到了一句话。
害怕在公众面前说话是因为害怕被排斥、害怕冒尖、害怕被批评、害怕被嘲笑、害怕被别人所不容。简言之,是害怕与别人不同。
看到了这句话,我突然想到了去年回家过节,亲戚阿姨让他的儿子在大家面前表演一段舞蹈。小男孩一开始很腼腆,蹭着他妈妈的大腿,嘴里不停的嘟囔着:不要,不要。
最后小男孩还是在大家的鼓励下,扭扭捏捏的跳完了一支舞,小胳膊小腿伸来踢去的,就像是个小猴子,逗得大家哭笑不得。
我小的时候,也被大人逼着唱歌跳舞,虽然表面上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心里却高兴的不得了。
当我听到大人夸赞我说,你家这孩子跟谁谁就是不一样,你看那家孩子,就是放不开,你家这个以后肯定有出息。
那时候懵懂的我就喜欢上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愿意表现自己。我们习惯掩饰自己,伪装自己,做一些大家都喜欢做的事,说一些大家都喜欢听的话。
我去年偶然读到了一本叫做《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书,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它让我重拾对学习的热情。看书让我视野开阔,相继的我开始学习投资、学习写作、学习新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不免看到一些有用的文章,想分享到朋友圈,但是每次编辑好了评论,就删了没发出去。
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太张扬难免会让人说三道四。
从前的朋友圈划一天都不会重样,你可以在朋友圈里周游列国,感受美食给你带来的诱惑,经历生老病死。看朋友圈就像是过了一辈子。那时候大家好像都活成了一个人,你发美食,我也发美食;你出去泡温泉,我也有温泉的照片;甚至从网上找来很多图片发朋友圈,说这是我去过最美的地方。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经常秀生活的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以前我们有看不完的朋友圈,现在得点进去某个人头像去看。
我们害怕跟人不一样,所以你有精彩的生活,我也有精彩的生活;当你不在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也同样保持了沉默。
过年回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书和学习。偶尔会有朋友约出去吃饭聊天,朋友问我你过年在家都干嘛啊?也不出来喝酒。我本来想说在家看书学习,话到嘴边又噎了回去,说了一句:还能干啥,看电视玩游戏呗。
过节的时候,中学同学都会聚一聚,我经常会被问到,你挺厉害的啊,在北京混的不想回家了呗?我只能尴尬的一笑,说没钱,在北京又买不起房子,不回家干啥。大家就开始数落我,说我装。
当别人当面说你装,说你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把你当做了同类。但是当你说完话,大家都是敷衍的一笑,或者沉默,那才是真觉得你装了。
我有一个好朋友,是一个公务员。她经常跟我抱怨,在单位里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只能偷偷的跟我嚼几句舌根。她说有一次领导召集大家开会,对近一个月的工作做一个总结。所有人都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一二三,就我这个朋友,像演讲一样,把自己做的工作讲的面面俱到,还把未来一个月的工作计划罗列了出来,逻辑清楚,思维缜密,得到了领导的强烈认可。
可想而知在座的各位心理是多么复杂,她冒这么一下尖,就等于把所有人上个月干的活全抢走了。事后我朋友的同事对她不再那么亲近了,也不再什么话都跟她说了。
朋友说那次事情发生以后,重要场合一句话不敢说,出头的事情绝对不做。天天跟同事讨论讨论谁出轨了,谁谁演什么电视剧,这才把关系渐渐的缓和回来。
朋友说,现在的人都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是更怕的是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我有一个朋友,他经常用英语发朋友圈,回复也是用英语。大家就会在背后说,不就是出国打两年工么,说的英语都是初级水平,什么都不懂还成天装逼。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在朋友圈拽英文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在背后这样说我。
我们正是会因为有些人做了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情而疏远他们。所以我们心里有一种负担,就是别人也可能因为同样的事情疏远我们,所以为了不想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才变得和很多人一样。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每次同学聚会,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的,都有一些人缺席。飞黄腾达的人没来,失魂落魄的也没来。来的恰巧都是我们这些差距并不大,在一个坐标系里的人。
我们嫉妒那些比我们强的人,我们瞧不起那些比我们弱的人。我们只和跟自己一样的人在一起才觉得舒服,因为没有鄙视,也没有嫉妒。
我们之所以想趋同于别人,其实是不想自己被孤立。但本质上是因为我们经常孤立别人。所以如果不想被孤立,就先去正确的,客观的正视别人,也正视自己。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你。你即使隐藏、沉默你也是和别人不一样。只要你做的事情是对的,只要是你想做的事情,尽管放开去做好了。
只要你敞开你的心扉,多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宽容别人的缺点,你就会变得很从容。即使别人不接受你,疏远你,你也不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