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贵阳旅游时,看到街边许多小餐馆里,居然都声势浩大地摆出二十多盘五彩缤纷的菜肴,让人无比好奇。
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贵阳特色美食:丝娃娃。我当时心里就犯嘀咕:为什么名字叫丝娃娃呢?它与娃娃有什么关系吗?
和我一起旅游的朋友也觉得奇怪,于是我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找了一家丝娃娃摆成“长龙”般的餐馆,坐定品尝,并专门问店老板菜名的由来。
丝娃娃名字的来源是“丝状的东西包得像娃娃”,即柔嫩细腻的菜丝,用白净软薄的面皮包好,很像裹在“襁褓”里刚出生的婴儿,故名“丝娃娃”。
老板见我们不是本地人,特意自豪地向我们推介此菜。他说此菜仅制作原料就不下十种:精面粉、绿豆芽、海带丝、酸萝卜丝、大头菜丝、折耳根节、芹菜节、蕨菜节、凉面、窝笋丝、酥黄豆、海草、黄瓜丝、粉丝、油渣、炸花生、脆哨。调料也有近十种:盐、麻油、酱油、醋、味精、姜末、葱花、糊辣椒。听得我们一个个都惊叹不已。
其制作过程精细考究:以6:1的比例,将面粉加水,盐少许,揉匀之后放一放,让面完全醒透,平锅烧热刷油、擦干,然后左手抓起面团甩圆并向锅底杵一下,当它变为直径9厘米的圆薄皮时,右手立即把圆形面皮揭起,这样制作数十张春卷皮,再放入蒸笼稍蒸一下使其回软,便于包食。面皮做好了,接下来,就是准备菜丝了。将绿豆芽、海带丝、芹菜节、蕨菜节等几十种蔬菜用开水焯熟,切成细丝备用。当然,菜品越丰富越好,放在台面更色彩斑斓,让人很有食欲。丝切得越细越好,这样调料更能入味。客户点哪个菜,店主就把这些菜装盘上桌,然后在每人面前放一个小碗,里面是酱油、醋、味精、麻油、姜沫、葱花、煳辣椒等调料汁,可以一边夹菜,一边蘸汁。这样吃不仅营养,还不容易胖。
我们听后无不感叹其用心至极!我们也郑重地真的像包襁褓中的婴儿般,将薄如蝉翼的面皮摊开平放在手心,再夹上红黄蓝绿青紫黑的各式菜丝几根,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将下面的“被子叠上去”,上面的“被子折下来”,把中间的菜丝裹好。再优雅地拿起小勺,舀一勺各家秘方配置的蘸水,浇淋到丝娃娃上,然后放进嘴里一口吞下,慢慢咀嚼品味,清香脆嫩、香辣酸鲜的味道就盈满整个味蕾了。
回来之后专门在百度和抖音上搜了丝娃娃,发现丝娃娃既存在于路边小摊,又可登豪华酒店,还可以点外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及亲和力。它也由此获得“贵阳街头第一小吃”殊荣。拥有近74万粉的德国人乐柏说,他每次到贵阳都要吃一次丝娃娃菜,他还开玩笑说,吃娃娃菜不是吃孩子。他接着演示了丝娃娃的吃法,并介绍了点一盘20元的饼皮,可以吃很多的菜,真的是无比划算。他还担心如果饭店遇到“吃素的饭桶”会不会倒闭。反正他是爱吃素的吃货,遇到丝娃娃,是美味无限了。丝娃娃,的确特别适合那些肚子很饿,但又不想长胖的人群。由于配菜丰富,营养价值高,开胃健脾,受到大众喜欢。
因了丝娃娃,我对贵阳记忆深刻,也叹服贵阳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真挚用心,让平凡的日子如丝娃娃般精致壮阔、色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