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其中的重要抓手。然而,在火热实践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制约着工作成效的进一步提升:部分典型村“一骑绝尘”,与普通村的差距悄然拉大;“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场景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规划缺失,导致干部疲于奔命,工作沦为“走过场”等。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并找到切实可行的破解之道,已成为推动工作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关键。
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统筹协调缺失,初期为快速形成示范效应集中资源于少数点位,却未及时建立以点带面的辐射机制,固化了发展不均衡问题;二是偏离群众路线,宣传停留在贴标语、开大会的表面,未真正深入发动群众,没让群众明白“为何干”“为谁干”,难以激活内生动力;三是科学管理缺位,工作缺详细路线图和时间表,考核机制不健全,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实干者积极性,变相鼓励形式主义。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多措并举,打出务实有效的“组合拳”。
一是强化全域统筹,促进资源均衡配置。突破一村一地局限,在县域或镇域层面统筹资源和项目。组织后进村到典型村参观学习,不仅学“面子”,更学“里子”,借鉴治理经验和运营模式。推动村村结对、强弱联动,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缩小村际差距,实现从“一花独放”到“百花满园”。
二是突出群众主体,有效激发内生动力。要转变工作方式,督促干部深入基层、走进农户,通过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把政策讲明白、把道理说清楚。注重“表里如一”,改善村容村貌“面子”的同时,通过评选文明户、制定村规民约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里子”。关键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群众最迫切的痛点难点入手,让群众看到实效、得到实惠,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考核激励作用。科学规划,制定符合本村实际、清晰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干部干事有方向。建立鲜明奖惩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成效纳入干部平时和年度考核核心指标,结果与评优评先、绩效奖励、提拔使用挂钩。大胆选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对“躺平式”干部约谈问责,扭转“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风气,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总之,推动典型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非一日之功。唯有坚持统筹协调、发动群众、健全机制,方能攻克顽疾,推动“百千万工程”行稳致远,绘就岭南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