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好日子,一清早,窸窸窣窣的一小阵雨送来一个凉凉爽爽的端午。已经连轴转了半个月的我立即开启了马桑溪古镇一日游模式。
今日的马桑溪古镇是在旧址上的重建,还没有完全建成,相关配套设施都还在建设中,但这并不影响古镇的魅力。
在泥地上停好车,右拐往前不远,就有一座门楼,门楼内就是古镇了。
进了门楼,发现马桑溪古镇是背靠大山面朝长江,正在我感叹昔日是从巴滨路望这边今日从这边望巴滨路时,一阵长长的汽笛声由远而近,天啊,火车!而且是我的青春记忆中的绿皮火车!先生告诉方位感全无的我,这就是老成渝铁路啊!亲切感指数又增加N倍,我曾经在这条铁路上坐着我的绿皮火车跑了十多年!
从小,我就晕车。关于晕车的最早记忆是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时我被送到父亲的工厂去养,每次坐车,父亲都用双手捂住我的眼,说不看窗外就没事的,可我还是吐得昏天黑地,闻到汽油味儿胃里都要腾挪跌宕。后来,离开故乡来重庆读书,工作后每一次回家,哪怕再麻烦,我都选择坐火车,坐绿皮火车!
钻火车就是在小南海站从渝黔铁路换乘成渝铁路时学会的。第一次从火车底下翻铁轨的那种紧张和兴奋,到现在都还记得。小南海火车站有点大,停好多车,钻进车底下以后,只要听到喷气的声音和鸣笛声,我的双腿就有点发软。而且,每一次钻完铁道后,望着高高的月台,我总是会在大脑里描画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算来我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坐过我的绿皮火车了吧!
古镇的上面是马桑溪大桥,重庆内环高速上的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长江上的一座座大桥,使天堑变通途的同时,又让多少古老的渡口和码头以及依托渡口码头形成的古镇走向了衰落啊!
据记载,万里长江自江津石漠镇进入重庆,至巫山县碚石镇出境,流域内长达683.8千米。在近七百公里的长江两岸,有上百个依托渡口与码头形成的场镇。马桑溪渡口和古镇就是其一。
但是,马桑溪渡口与其他渡口不同,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义渡。什么是义渡?读过小说《边城》的就知道,翠翠和爷爷摆渡的船就是义渡,义务摆渡人过河,不收船费。綦江东溪古镇也是綦河边的一个码头古镇,太平桥下就有这种渡船,上世纪九十年代我都还亲身体验过。马桑溪义渡始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
古镇要古,就离不开古树古宅古码头。古树古宅古码头就是历史的名片。这棵参天黄葛树就笼罩着一座古宅——李竹山民居。这座民居建于1915年,原是民国时期袍哥、西南旅馆老板李竹山(李祝三)所住私宅遗存。正在修缮的这座百岁建筑不久将展现其原有的风貌。
这里,桥上桥下的有限空间里,充盈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昔日的古码头,已变成了今日的一块黑漆面的文物保护碑!
古镇不算大,虽三街九巷,终归细细巧巧,没费功夫,就从这头走到了那头。长江,无论长在哪一段,总是有无穷的吸引力。我们丢掉斯文,翻越栏杆,来到江边,看桥墩下渔人垂钓,看小孩儿戏水玩沙,看宽阔的江面上船来船往,还看人坐着皮划艇任意飘荡。
突然,“呜——”,又一阵火车的召唤劈空而来,我们赶紧往古镇第三阶跑,想再睹火车风采,可是,除了不散的声音,连火车味儿都没闻到。但是,独特的第三阶立即抓住了我们的眼球,看:
铁轨在山脚,山上就是由“北园”和“南园”组成的义渡公园。这个公园有点特别,植物长得特别肥硕,绿色特别的深,游人很少特别安静。
这座公园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艺术性,绿树掩映的山巅竟然有个雕塑艺术馆。艺术馆关着门,无缘欣赏,单就馆外的雕塑就已经让我心向往之了。
站在崖壁边,倚栏眺长江瞰大桥,那又是另一种感受。铁路与长江并行蜿蜒,一直伸向那遥远的天边。
站在义渡广场,一下弄清了长江、古镇、铁轨、山之间的关系。刚才进古镇是那道厚厚的门,上头就是成渝铁路。渡口是“义渡”,公园当然是“义渡”公园,纵然一切都消失了,这个“义”也会如青山不老,这个“义”也当如长江之水滔滔不断……
平日开着车走在大桥上,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车多桥长”,今日在桥底仰望后又上山俯瞰,才惊叹于它的伟岸。桥下是平静流动的江水和来往的货船,桥上是流动的各种汽车,总觉得它不只是一座桥……
公园一块自然山石上的“古道热肠”石刻再次艺术地诠释了“义渡”的精神内涵,一下又把我拉回古镇,想起了它的古往今来。
义务摆渡自不必多说,看看它在抗战期间的表现,就知道它的“义”绝不是浪得虚名。
今天,提到大渡口,我们就会想到重钢。但是,我们知道重钢的今生知不知道它的前世呢?
1938年,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马桑溪,这个曾经以义渡闻名的地方,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和卢作孚的民生公司船队一起,共同肩负起了抗击外敌的民族大义。当时,东部大城市相继沦陷,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实力,中国的重工业被迫西迁重庆。3月1日,国民政府将汉阳钢铁厂等迁到重庆,选址大渡口,建立大渡口钢铁厂(后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汉阳钢铁厂的大量大型机器设备从这里上岸,再由人力将机器设备搬进新厂。
今天,远离了鼓角鼓角铮鸣的时代,但这种“义”精神,依然在延续。一如最初的“义渡”,波澜不惊,却温暖人心。
这是我们解决午餐的饭馆,叫“小食代”,男老板帅气女老板漂亮,两个小小孩儿勤快。那种温暖贴心货真价实就一个字“义”。
旁边屋檐下的食客也是自来熟,给你介绍店家的食料和服务,仿佛老熟人一样侃侃天下大事。重庆人的这种热情就一个字“义”。
公园里,一棵树,我没见过,觉得那果子,好漂亮!一问,方知叫麻柳树。恰逢一老大哥修枝剪叶回去熬水给孙子泡澡,别忘了今日端午,百草入药。看我喜欢这棵树,说,我给你摘一桠。哇塞,那种善解人意,不也是一种“义”?
这个美丽的公园叫“义渡公园”,义渡公园的义渡广场下是义渡古镇马桑溪,马桑溪古镇下是川流不息的长江水,如果孔老夫子站在这里,还只会抒发“逝者如斯”的感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