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刚两天,一位妈妈便向我倾诉:“宝宝在幼儿园被同学抓伤了手,两条血印。虽然老师也跟我解释了事情的经过,也向我道歉,可是我心里总是不舒服。孩子被打,我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这位妈妈的疑问不在少数,为了帮助有同样困惑的父母厘清思路,撰文分享自己对此类事情的思考与看法。
孩子被打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本文仅从孩子自身特性分析如下:
第一个原因,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所致。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探索自我和外界的关键时期,充满了好奇和尝试的欲望,好动是他们的特点。因此小朋友们在一起,难免会相互受到肢体冲击。
第二个原因,孩子的心理状态导致。被欺负的孩子太“老实”,被父母包办和保护太好,缺乏足够的自信,内心相对“懦弱”,因此成为强势孩子能量发泄的对象,屡屡被欺。
第三个原因,孩子的应对经验欠缺所致。被欺负的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被限制,体验不多,经验也不多,因此当冲突发生时不知如何应对。
第四个原因,孩子的身体条件所致。因为身体锻炼和活动不足等原因,导致孩子反应灵敏度不够,不能及时躲闪或还击导致伤害。
面对孩子被打,父母怎样做才合适?
我认为,父母需要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小孩打架问题?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无论从心理年龄还是从生理年龄,都很幼稚,思维功能和神经系统尚不健全,缺乏自控能力,做事冲动而不顾及后果。且正处于探索时期,好奇心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在所难免。父母如何看待孩子间的冲突,直接影响着自己的情绪,影响着处理冲突的态度,也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当然也影响着处理的结果。
作为被打孩子的妈妈,看着孩子被欺负,甚至受伤害,内心不好受。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被欺负了,心疼啊!因此一定要断个明明白白,看个清清楚楚,否则难以放下。
是纠结于冲突事件本身不放,还是着眼于孩子未来的能力成长?是把孩子被打事件看成是万恶的魔鬼,还是一块可以开发利用的宝石,从中汲取营养和财富?这是看待冲突的两个不同视角。
第二,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教育孩子防止冲突与受到伤害?
首先,父母应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提前对孩子进行相关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防患于未然。
其次,父母要告诉孩子在冲突发生时的处理原则。
原则一,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发生冲突时可以想办法避开,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最重要,同时教给他们一些躲避和应对的技巧;鼓励他们去报告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也可以直接警告对方:“不许打我!”当然,家长还可以主动和对方家长或老师沟通,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原则二,有的父母主张孩子:“如果被打,要坚定打回去!”
对于这样的教授方式存在争议。有的说:这样教孩子是用错误的方法应对错误,会让好孩子也学坏;有的说,这样会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适者才能生存。
我赞同必要的回击,原因有二:
其一,对于冲突中弱势孩子,如果一味退让,容易让孩子养成懦弱性格。告诉孩子在不侵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反抗的尺度,可以让他们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更好的保护自己。
其二,对于冲突中强势孩子,可以让他们在遭遇回击之下认识到: 这个世界他不能无度的”称王称霸“,否则必会碰壁。
必要的反击可以让双方都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我们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第三,遇到自己的孩子被打时,父母应该怎么妥善处理?
一是,当事件发生时,父母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接纳。
冲突有可能给弱势一方孩子带来身体伤害,父母要温柔对待孩子,对他(她)的情绪表示理解。比如:“妈妈知道你的手很痛,那个滋味不好受。妈妈的心也很痛。”“你很紧张是吗?妈妈和你在一起,不用害怕。”以此告诉孩子:在你最难过的时候,妈妈坚定的在你身边。
二是,了解孩子在事件中被打的原因。
询问自己孩子:“对方为什么会打你?发生了什么事情?说给妈妈听听好吗?”
询问对方孩子:“你能告诉我,这次事情是怎样发生的?谁先动手的?是因为什么动手?”
必要时也可向老师和其他相关人了解情况。当说法不一致时,要善于提出疑点,从中分析清理思路。
三是,如果是对方的过错,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向被打的孩子道歉。
四是,帮助孩子从中总结经验,学习应对技能,避免以后再次被伤害。
可针对冲突的情况进行具体指导,甚至详细到如何躲避对方的出拳,如何巧妙周旋等,以提升孩子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
五是,以挨打事件为契机,告诉孩子强壮身体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主动强身健体。
六是,给孩子锻炼机会。在教授孩子应对方法的前提下,父母最好先静观其变,给孩子机会去自行处理冲突,让他们从中学习应对的方法和技巧,积累经验,增长人际交往的能力。
长大是要付出代价的。孩子离开父母,走向外界,会遇到很多事情,遭遇很多挫折。从这些经历中积累独立生存的技能和经验,这是上帝为孩子们设置的成长契机。父母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从挫折中学习生存技能,将来更好的独立。
从这个角度讲,学会应对冲突、保护自己,是孩子长大成熟的必修课。也是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成长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