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人的品味都不会和其他人完全相同,一旦我们发现更多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就更多的被它们吸引。这是长尾理论的人性本源。
过去的市场是由热门经济学主宰的,那是一个供给不足的时代,市场没法为每个人提供每一样东西,商店的货架、电视的频道、广播的波段都是有限的,这是个零和游戏,一样产品上架,就意味着要有另一样产品下架,所以商家只能选择提供最热门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覆盖掉他们的货架成本,从而导致,人们的选择非常有限,仿佛所有的人都喜欢同样的电视节目和同样的明星。家里人都聚在一起过节,朋友们看同样的电视,听同样的歌。但现在不一样了,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更喜欢的东西,和与自己喜好相似的朋友们在一起。
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服务之和可以与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更具体的来讲,市场中2%的大热门产品、8%的次热门产品与90%的非热门产品可以带来相同的利润。而在过去只有大热门产品与次热门产品才有被展示被出售的机会,因为后面90%的非热门产品所带来的利润在过去并不能覆盖掉他们被展示的成本,因为他们的数量太多,而单种产品带来的利润又太少,花本就有限的货架资源去展示它们是得不偿失的,但现在不同,这些长尾即非热门产品可以以一种几乎没有存储成本的方式存储在网络中,就将淘宝比作一家超市,而这家超市与传统超市的区别就在于淘宝几乎拥有着无限的货架资源,而且正因为每个人的品味都是独特的,所以几乎所有被展示出来的产品都至少有几个兴趣独特者去购买,这样,那剩下90%的非热门产品市场所蕴藏的不输于热门产品市场的利润,就能够被释放出来了,也就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推动市场由热门经济学向长尾经济学转变有三种力量:第一种是生产普及的力量(生产者),第二种是传播普及的力量(集合器),第三种是供需相连的力量(过滤器)。
第一种,生产普及的力量,这种力量又分为两部分,一是生产工具的普及:现在谁都可以上传自己做的视频到B站,谁都可以写博客发布自己的文章,谁都可以传自己的开源项目到Github。不再一定需要价格高昂的专业设备以及专业人员的协助,当然那些东西有它们自己的市场。二是,版权保护意识的淡化:由于生产工具的普及以及各种传播平台的低门槛甚至更多的是无门槛,人们其实并不是主要为了商业利益去创作(共产主义),更多的人其实是为了声誉,他们希望自己的东西能够被更多志趣相投的人看到,而这种声誉,更可以转化成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工作、头衔、拥趸和各种各样的诱饵。就比如我写现在这篇文章,并没人给我钱,但我希望能有一个文集来记录自己的思想,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种,传播普及的力量,本质是从原子到比特,同样分为两部分,一是市场门槛的降低:每个集合器都可以提供近乎无限的货架,允许越来越多的产品跨过那道障碍,找到属于自己的顾客群。二是对时空限制的超越,为第三种力量创造条件,对于原子来讲,一个有形物体在任意一个给定时刻只能呆在某一个地方,一个有形商店也不可能随时随地根据每一个顾客的独特兴趣重新布置商品。而对于比特来讲,可以在同一时间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不同地方。为每个人在同一时间提供个性化的选择。
另外,对于一个集合器来讲,消费者喜欢一站式购物,他们希望自己正在寻找的东西一定就在某个地方等着他们,这就意味着,一个集合器中需要同时拥有头部和尾部的产品,如果只具有头部的产品,就难以满足用户的要求;而如果只供应尾部的产品,用户就会变得手足无措,不知该从哪里看起,他们会手足无措,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不熟悉的。同时供应头部和尾部商品的意义在于,你的起点是用户已了解的一个世界,而随后又能满足用户独特的个性化需求。
第三种,供需相连的力量,第一种力量让长尾壮大起来,第二种力量让长尾变得人尽可得,而第三种力量让人们在数之不尽的选择中找到自己的最爱,真正发挥出长尾市场的潜力,在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统治一切的不是内容,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在热门经济学主宰的市场中,因为内容质量并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一个人眼中的好东西很可能是另一个眼中的坏东西,如果一个生产者想让某种产品绝对符合某一类顾客的需求,那么,这种产品注定不会符合另一类顾客的需求,如果要保证产品有足够的销量,也就是几乎对所有人都有吸引力,一种折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大众产品』。在长尾市场之中,由于货架成本的几乎为零,任何产品都有机会出现在集合器之中,而随着长尾的向后延伸,产品数量指数级增长,如果没有第三种力量,也就是过滤器,长尾对大多数人来讲只是一个噪声源而已,人们根本无法从数之不尽的产品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过滤器就是谷歌。过滤器又分为两种:事前过滤器和事后过滤器,热门经济学时代起作用的主要是事前过滤器,这些事前过滤器,包括专业的编辑,采购员等,他们决定了什么样的商品能出现在货架上。而长尾经济学中,起作用更大的是事后过滤器,当产品以一种几乎无门槛的方式进入市场之后,负责筛选他们的就是用户本身,比如用户评论、口碑。而且这种自下而上传播方式的力量影响会越来越大,人们会更容易相信与他们爱好相似朋友的推荐,而不是等待一个神圣的数据来告诉他们他们该喜欢什么。
在过滤器这部分,表面上其实存在着一个矛盾:既然口碑传播成为了一种更强有力的过滤方式,好产品和坏产品的差距会变得比之前更大,那用户的需求理论上应该会更加集中的聚集在头部,而与长尾理论所描述的需求由头部向尾部扩张相违背。实际上,一个完整的大长尾市场是由无数领域的小长尾市场叠加而成的,在每个领域的小长尾市场之中,由于口碑效应,或者称之为网络效应的存在,这个长尾曲线会变得更加陡峭。但网络效应的影响力更多的局限在某领域的小长尾市场之中,而对于跨领域的传播影响不大,比如向一位某音乐流派的爱好者朋友和另一位根本不喜欢音乐的朋友同样推荐该流派内的新晋歌手,所得到的效果也必然是不一样的。而在大长尾市场,人们的需求会由于得到更多个性化的满足而向尾部扩张。如果要更清楚的讲清大长尾市场和小长尾市场的区别的话,大长尾市场是由几乎没有好坏之分的不同喜好领域的集合,而小长尾市场是同一领域内具有好坏可比性的产品集合。
在长尾市场中,有三种力量可以推动需求从头部移向尾部:第一种力量就是品种丰富性,源泉在于上文提到的前两种力量。第二种力量是较低的搜索成本,包含推荐系统以及其他各种过滤器。最后一种力量就是样本示范,比如一个软件的免费版,一个付费电影的免费试看,一个游戏的免费模式。这能降低购买风险,鼓励用户进一步深入未知世界。
其实我觉得长尾理论的适用范围远不止由不同喜好领域所组成的大长尾市场和用于描述同一领域内部的小长尾市场,就比如我在分析的时候发现,在长尾理论的过滤器部分的用户评论领域里,又存在着另一个长尾,头部是热衷于给任何产品提评论的人,尾部是数不清的其他人。生产普及降低人们写评论的成本,传播普及让更多人能够看得到同类的评论,而理论上又存在一种把与你最相似的人的评论推送给你做过滤器的过滤器。因为长尾理论的本源是人性,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表现出来的程度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