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学习,思考,发现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大道与技艺
我有一个房子,面朝夜空,群星闪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丝焦虑告别
告诉他们,我很幸福
那前贤的真知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大海之源群峰之巅留一个温柔的印记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做我自己,满城锦瑟
前言:
之所以起名叫英语大师之路,解释一下,不是因为我是大师,而且我希望能够成为大师也希望读者能够成为大师。
其实本想再看几本书,想的通透一点,再开始写英语学习的“道”。但越学越觉得真理无穷,故只能先写出一些,再逐渐补全。
前一阵写过写了一篇英语学习的方法论,但命名为下篇(术篇),是因为我相信,方法论随着时间终归会有突破,华大基因尹烨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很喜欢,什么是“技术”?在过去异想天开;在今天勉为其难;在未来习以为常;我们叫“技术”。
“术”恒变,“道”不改。
方法论作为一种技术或者说技巧,自身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时效性导致的失效性。过去很有用的方法,今天很可能就不适用了,或者被证明为很低效的方法。
其次,最大的局限性是缺乏普适性,再好的方法,不一定能适合所有人,所以“术”的追求只算下策,而掌握了“道”,则一切方法论为我所用。
正如甘地所说,Truth is one, paths are many。
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终极的“道”。
所以在写“道”篇之前,我想先谈谈我对“道”的理解,与大家交流。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是远在天边,又深藏市井的。我们时常身处道中,而不自知,又时常隐约感到一层模糊的东西,刚要触碰,就瞬间溜走。
庖丁解牛,是对“道”的最好解释,庖丁用刀十九年,解牛数千头,刀口无钝无伤,一如初昔。
所谓“道”,就是极致的“术”与“艺”,通过对技艺的反复打磨,通晓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顺遂如心,举重若轻。
我想写的有关英语的“道”,正是英语的客观规律,是英语那些本质内核的部分,也是英语的思维模式,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启示,一些思考。
附上之前方法论文章的链接,有需要的可以去看看。
正文:
说到英语学习,最重要的规律性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和结构思维。
我们先从逻辑谈起,用5W1H来分析一下英语,当然这个方法也适合分析其他的重要问题。Why,What, How, Who, When, Where,这六个疑问词,为什么学英语,英语是什么,怎么学英语,跟谁学英语,什么时间学,在哪学英语。这是一个非常经典,完整的逻辑链,因为英语学习讲究逻辑,所以用逻辑链来解释,恰如其分。
这两年知识付费膨胀发展(非蓬勃发展),大量所谓干货视频蜂拥而出,但几乎没看到讲本质,讲思维的课程,大多就是打着干货,方法论的旗号,招摇过市。不考虑Why和What,直接进入How的方式,只会造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况,越学越糊涂,陷入低效的重复,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学不好英语的根本性原因。
想清楚了why,就是与英语和解,不再试图用对抗敌人的方式,对待英语。建立与英语的对立面,是对我们最大的伤害,与英语为友,与天下为友。
想明白了what,就可以更加自如的选择how,使用how,不再迷惑于漫天的速成方法论。做到越学越少,把知识学薄,以最省力的办法,掌握英语。
关于为什么学英语,我不想写一些陈词滥调的理由。我试着从新加坡和印度两个亚洲国家的发展,谈一谈英语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来说意味什么。
1965年,新马分家,新加坡独立,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英国当局都没有宣布英文为官方使用语言,反而是英国撤走后,李光耀力排众议,以“大家长”的做法,一举确立了英文为新加坡的政府用语。
早期的新加坡华人,其实是中国南方没有土地农民的后代,在建国初始,新加坡华人的比例高达75%,选择英语而不是汉语,是一个大胆的举动。新加坡早期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正是来自于英语语言带来的红利,英语可以说是新加坡建国之本。
选择英语的理由,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社会是以西方为主导的,更好的与主流融合,就能更多的享受语言带来的红利。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个统一的语言,可以极大的减少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冲突,对一个国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一个统一的语言,当然也得益于5000年不曾中断的文化传承。
在今天的中国,学习英语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掌握英语的比例依然不算很高。学习英语第一个好处,依然是享受英语带来的红利,虽然已经难以达到阶级跃升的效果,但依然是对自己一本万利的投资,三到五年的学习,得到的是伴随一辈子的思维能力和一手信息获取能力。(备注1)
印度的国家情况,看起来恰恰是新加坡的反例,种姓制度和语言隔阂是印度最大的软肋(备注2)。但这个国家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全民学英语和全民学编程,这是非常非常聪明的做法。
在网上找到个图,很恰当的说明了这样一件事,学习英语对印度人来说,不仅意味着学习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阶级晋升的可能性。
电影名为《Hindi Medium》,不逊于《摔跤吧,爸爸》的好电影,强烈推荐。
说到这里,反观中国,也有一种全民学英语的趋势,看起来与印度无异。但现在有一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为什么在硅谷和华尔街,勤奋的中国人混的不如印度人,这也是这篇文章要讲清楚的一个重点,这对我们学习英语乃至于生活中遇见的所有事,都有重要的意义。
看过很多文章分析这种现象,但大多是说,印度人外向,会交际,有主人翁意识。这些说的都对,但没说到核心问题,华尔街硅谷的中国人,也已经是中国精英中的精英,外向,交际,主人翁意识,对这些人来说,完全不是问题,我认为最核心区别还是在思维模式。
印度人抽象思维非常发达,善于思辨,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习惯于思考普遍性原则,对特例不甚在意。并且他们认为拯救个人的灵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无需依赖他人。
我们对照自身,发现差距就在这里,多年的应试教育,干货思维,养成了我们思想不独立的习惯,习惯‘拿来主义’,而缺乏对原理原则的深入思考。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只注重“术”的提升,而缺乏“道”的滋养。
“术”的追求,只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受过高级教育的技术工人,却无法赋予我们领导他人的能力。所以方法论在“道”的支撑下,可以成为我们无往不利的大杀器,缺乏“道”,就会成为我们为自己画的囚笼,不得逃脱之法。
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太聪明,中国人的聪明在于,可以自如的在僧道儒三家中任意转换,寻找有利于自身的理论支撑。但缺点恰恰是包容过广,导致很多时候不讲逻辑,以特例当典型,不能进行普遍以及深入的思考。
印度人正是凭借着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虽然没那么聪明,却讲究逻辑,追求普遍性原则,在思想上独立,不依赖他人,所以在硅谷和华尔街的竞争中把中国人甩在后面。(备注3)
这种对比,旨在寻找我们思维中的不足,并加以避免和修正,绝不是打击民族自信心。因为现今世界前十大市值的公司,除了美国公司,只有中国公司,一个印度公司都没有,所以不仅不要妄自菲薄,恰恰要发挥中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将外界好的文化精华吸收为己用。
最近有一本越来越火的书,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里面提到了跨学科攻击,学习各基础学科的基本规律。
学习多基础学科,看起来是很不切实际的一件事,但万法归宗,各学科之间很多的道理都是互通的(比如英语和数学)。掌握基本规律,可以让我们打破学科之间的禁锢,利用新的视角看待解决问题。
它更深层的好处,是因为基础学科是思维的体操,是对头脑最好的训练,掌握英语这门基础学科的好处,绝不仅仅是看懂几本原版书,写几篇论文,或者看懂无字幕美剧。与之而来的是强大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短期来看可解现实需求,长期来看是预防老年痴呆,甚至青年痴呆的良药。
说这么多,希望能够引出一些思考,也排除一些人学习英语摇摆的心理。人生最累的不是学习,而是反复纠结于学与不学的原地打转,这是对时间,对精力最大的损耗,也是我们不快乐的首因。
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事不急于一天想清楚,让我们来继续谈谈英语是什么。
英语是一门高度严谨,极富逻辑,平衡简洁的语言。
短短十二个字,就是对英语各种规则的总结,有关英语的知识点,都可以的归到这两个方面。英语学习首先要掌握,要想清楚的就是这两点。
高度严谨,是英语这门语言最大的特点,不同的句子结构之间,存在精准的对应关系,这些对应关系,就是我们语法学习的重点。
比如常见的,主谓一致-主语和谓语在时态上保持一致,单复数变换,动词的变形,主格宾格转换,时间要精准,状态要一致,所有这些的知识,都是有规律,系统化的对应,只有从思维层面整体的把握这些对应关系,才能化繁为简,打通英语任督二脉。
学英语,本质上讲就是学哲学,因为逻辑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学英语学到最后,其实是学数学。这个说法很抽象,我来试着解释一下。
英语和数学的学习重难点是逻辑。
数学,底层的知识是众多公理和定理,我们面对数学题,都是找寻问题与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逻辑联系后,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英语是不是也这样呢,我在“术”篇中,着重强调了音标和语法的重要性,因为音标和语法这些英语中的基础,是英语中重要的逻辑关系。所有英文的发音,都是基于48个音标以发音规则组合而成,所有英文的句子,也都是由固定的句子结构搭配词汇,利用规则组织而成。
这些严谨的模式,或者说缜密的逻辑关系,一旦掌握,我们学习英语的后期,只需要变换词汇,就可以熟练的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上面提到印度人抽象思维非常发达,在思考问题时,习惯于思考普遍性原则,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中国人学习英语,既痛苦又低效,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整体框架和语言体系。
市面上的学习资料,绝大多数提都不提学习英语的原理,只是简单粗暴的列出几百条规则,几千条特例,这样碎片化的信息,自然是难以入手,深度学习的。学英语就像玩拼图游戏一样,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然后不断寻找最适合的组成方式,只有在语言的应用中,实际的运用这些规则,思考并掌握普遍性的规律,遵循英语的逻辑关系,才能拼成完整的英语。
英语也好,数学也罢,单纯的死记硬背没有出路,掌握规则,寻找共性,就能真正的以不变的模式(结构)应对万变的内容(词汇)。
结构思维,是英语学习的杀手锏,也是市面上很少被提到的学习方法。我刚才讲过,英语学习是非常有逻辑的,结构思维是让我们正确,快速的掌握逻辑的重要思维。
英语学习,真要说有什么捷径,那就是熟练掌握好,句子的结构,单词的结构,理顺各种逻辑,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看每一个单词,不能简单的把他们当做字母的组合来看,而是一个又一个音节的集合。学过音标的人都知道,单词讲究音节,单音节还是多音节,我们把单词看做一个又一个小块的组合,就可以避免掉很多重复的工作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词汇量到一定阶段,必须学习词根词缀的原因。用模式来分解单词,组合单词,既轻松又高效。
拆解句子的结构,更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英语的句子结构,其实粗浅的归纳就两种,主系表(主谓)和主谓宾。主系表看起来难理解,实际上就是主谓主补的模式,有主语有补充主语的结构,通俗的说就是自己跟自己玩。主谓宾通俗的说,就是跟别人玩,但要有主语定义宾语的玩法。那些迷惑性的定语,状语讲得就是怎么玩,玩成什么样。
很多人头疼的各种从句和非谓语,又该怎么分析呢,从句就是以句子的形式替换原本句子中的结构,替换主句就是主语从句,替换定语就是定语从句,余不一一。所谓非谓语动词,就是从句的高级用法,简化后的从句,这也体现出英语的简洁。
最后要说一些有点玄的东西,英语在我的理解中,不仅讲究逻辑,还是一种讲究平衡和简洁的语言,这也是我说学英语也是学哲学的理由。
我以英语的单复数举例,来说明下英语是如何展示平衡的。
He takes和they take。依照逻辑关系,应该小对应小,大对应大,he take和they takes,但恰恰是这种少对应多,大对应小的方式,展现了英语的独特美感和平衡感。天平的两端,一端少,就要多加些筹码,一方多,就减去一些筹码。
简洁体现在哪里呢,代词,连词,介词。
代词用指代的方式,减少重复的描述,很多时候代词的使用,避免了头重脚轻的句子形式,表意清楚,又不显累赘。
连词的作用,就像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把多个同类或反类的句子巧妙的组合到一起,既简洁又美观。
短短的介词,既可以变现动作,又可以表现动作的方式和指向性,介词就是英语中的社会人,人狠话不多。
上面这些,清楚的展现了英语99%的规则,但世上没有绝对的理性(备注4),也没有绝对的逻辑(悖论),英语学习中,我们经常碰见某些不合规则的用法,但这些都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所以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一定要抓住英语的主要矛盾,牢记英语的规律原则。
通过上面Why和what的分析后,英语的how也变得显而易见了。围绕英语的本质,使用逻辑思维和结构思维,多思考,多练习,学好英语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至于多久算水到渠成呢,大毅力者也要一年左右,普通人三到五年基本也会学成。“道”的学习就像空中楼阁,美丽美好,但同样需要扎实的“术”做基础。
学习的过程中,摒弃速成思想,因为强极则辱,情深不寿,多易必多难,弯路是一定会走的。我们回顾过去,那些弯路恰恰是最笔直的道路。正是那些困难阻碍,塑造了我们,成就我们。人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自身可以不断的演化,长久来看,追求加速度一定是优于追求速度的。
学习者最忌飘忽,认为掌握规则就是学习的全部,这其实只是学习的开始。因为人类始终无法避免认知失调,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的懂得,只是一种假象,理论联系实际是颠仆不变的真理。而且学习的状态,可以说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5)。
从前我总觉得,人要Think Big,Do big,但我错了,人要Think Big,Do Small。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战略上藐视敌人没有问题,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敌人。
“道”让我们更通透的去学习,这是一种显性的帮助,隐性的帮助是“道”可以缓解我们日益增长的焦虑感。现代人的知识越学越多,随着知识联接的空间越来越广,焦虑感也越来越强。很多修仙小说写得是对的,一味的增强“术”,不追求“道”的提升,自然就会产生心魔(焦虑),轻则效率低下,重则深陷抑郁。但每一次心魔(焦虑)的突破,都会带来进境的一日千里。
追求“道”的目的,是实现真正的心灵自由,不再受外界裹挟,透过纷繁的世态杂念,看到那些被掩盖在表面之下的真知,进而寻找自己要走的路。
对能看到这里的人来说,学不学英语,其实并不重要,学日语,学法语等等,也不比学英语低级,重要的是不再纠结,处心一处。
我在术篇结尾写,希望大家找到自己,成为自己。这里我完善一下这句话,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英语,以“艺”入“道”,放下自己,和解自己,找到自己,最终成为自己。
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备注:
1. 英语对我们现实的直接帮助就是获得一手信息,掌握一手知识。
并不是说翻译过来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是人最宝贵的能力是自身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手知识的作用是与我们自身的想法,进行一种背靠背的对抗,来选出最佳的思考。
现在的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迅速,大家都在想的是在未来,如何不被人工智能替代。我给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别跟自己过不去,非要跟机器抢工作。
跟机器抢工作,就是指现在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不断地的学这个术,学那个术,非要跟机器比拼学习能力,这种做法必然很累,而且毫无意义。
作为人类,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只有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2. 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12亿人口中,能听懂英语的人只有2亿,能听懂印地语的有5亿,剩下的人使用印度境内超过400种的民族语言。
印度虽有语言的限制,之所以保持的极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因为现阶段印度正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享受着极高的人口红利,但语言结构和种族隔阂不改变,印度的潜力被过度挖掘后,会严重的限制发展。
3. 近两年我越来越发现发现中国人,对干货有着病态的迷恋,对原理却丝毫不感兴趣。这种不问why和what,沉迷于how的现象,极大的制约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说到底是应试教育的锅。
考试本是选拔人才的手段,无可厚非。但中国大批以X东方,学而X为首的教育机构,将各种原理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只需要背诵的符号,大家对原理不求甚解,却依然可以考高分,上名校。
这些做法,损害的孩子是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造成了无数高分低能的惨痛案例,而且一味的灌输,也出现了很多学生,习惯性的在精神上依赖他人。
说到这里,我负责任的做个预测,短则五年,长则十年,中国的教育会逐渐回归理性,回归基础,回归理论,自那以后,中国也会重回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了。
4. 太极鱼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会在后面的日子里,以文章的形式,与大家交流。简单的说就是,理性与感性交融的分析问题的方式,绝对的理性和绝对的感性,都是错误的做法。
5. 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之后写文章细讲。
ps: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满城锦瑟,与我交流,扫席以待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