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从前慢
和友人聊天时,不知不觉地最后都会抱怨当前的工作、生活以及状态,大家似乎充满了对社会的种种不满。有的说,我的工作周而复始,今天能知道后天做什么;有的说,我的工作特别劳累,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有的说,你们都比我强,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诸如此类的抱怨多如牛毛,以至于同学聚会最后就成了诉苦会。我也是一个凡人,会说一些工作中的不快,但更多的还是坚持自己的初心。这些年的经历和感悟,也算有了自己的“消遣方式”。
其一曰:读书。说来,我也不算爱读书的人。真正意义上看书,是从大学时候开始的。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哪有什么象牙塔,不过那图书馆确实像丫的高塔。我是很难适应新环境的,看着别人一天忙碌的上自习,自己却总是思考那么多个为什么。实在想不通这件事了,就到学校图书馆里“赋闲”。还别说,这一进阅览室,就会被一种清雅的东西所吸引,也就这样喜欢上了环境,进而喜欢上了看书。
那些年,是路遥同志把我带进了文学世界,一度不能自拔,先后看完《路遥文集》《池莉小说选刊》《海岩作品集》《名家散文》等等,看懂看不懂的都翻了一大堆。无意的一次机会,看到学校文学院副院长雪岩老师的《青春梦》,一下被故事情节和人间冷暖所吸引,一口气读完所有内容。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才真正意义爱上了看书,但范围比较狭小,以至于许多方面别人说起来,自己只有听的份,不管怎样也算是个好的开始。
读书这东西,既有非借不能读也的情愫,也有非推荐不能读也的情感。很多时候,我看过的书就是这么来的,去年五一前忠实老师仙去,才买回《白鹿原》通宵达旦看完;七月份友人推荐《追风筝的人》,又急着淘宝购书,欢喜地不得了。可以说,这是个享受的过程,随着作者的灵魂探寻一个别样世界的孤旅。
其二曰:写文。我常给朋友说,我只会写字,还写的甚是不好看。至于别人所谓的我的文,我常拿那只是文字的“堆砌”来形容。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有刻意的学习研究,写出来的东西可想而知的是那样碎碎念,所以谈不上文,但我却一直这么记录了下来。现在网上留存的最早的我的文,是读大一时写的,里面充满了对学生时代的回望,不乏对学习生活说不清的感触,可经过岁月的沉淀,还是阐释了一些东西。
写文的过程,是情感流淌的过程,是总结思考的过程,就算念念碎碎、絮絮叨叨,也终有这般那般的收获。有时候,一些情境自然而然让我们闪过一些念头,这个念头就如同涟漪会扩散开来,抓住了就是一段情感、一个故事的记述。我不喜欢所谓的“美文”,尽管自己也零散地写过几篇。我喜欢文字里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看完后觉得有血有肉,能回味上哪怕三分钟,自己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去年9月遇见简书,有喜欢的不要不要的感觉,它能及时修改,方便排版,找寻文友,让我这个农村后生,一下觉得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四个月,我零零碎碎记录了一些想法和情感,尽管没有什么精彩之处但也算对这段时间的一个交代。与学生、农民、老师、职员一一认识,了解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文字,生活中充满了“写意”,这是个不归路。
其三曰:走世界。那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表达了多少人对走读世界的心声。我们常被工作生活牵绊,终日忙于那些琐碎的可干可不干的事,想给自己找个闲暇的理由,总是那么艰难。看过动物世界和国家地理的人,想必都对摄影者的探险和坚持所触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带给我们对浩淼宇宙的认知。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却把它变得灰蒙蒙没有了色调。我们知道的路,是那么单一往复,甚至没有任何曲折可言,但我们内心却绝对充满了对世界的探知。很小的时候,我就做过这么一个梦,“无意的机会,我发现秦岭脚下有个山洞,好奇心促使我寻着亮光爬过去。快出洞口的时候,我被那翻腾的云海惊呆了。”我经常想,是不是大千世界还有好多我们艳慕的奇观?就这么一个梦,我曾做过三次,都在尚不懂事时。
后来,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也去过不少地方,领略过沈阳大连的天高云低,见识过上海南京的江南灵秀,感知过杭州宁波的绮丽风光,静赏过南疆青海的西域风情,这一路走来心生感动的地方确实不少,也让我增添了对世界的渴望。那年登临翠华,站在万山之顶一览四野,我分明听到了大山的歌唱,看到了大河的驰往,触到了大千世界的景象。从此,我就知道心有所往,路有所长,脚下便会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