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是法国小说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成名作。
创作背景
希特勒上台及二战爆发后,加缪一直从事反抗法西斯的地下运动。1940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本书完成时间为1940年5月,在1942年发表并一举成名。
剧情介绍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莫而索(我)接到养老院的电报:“母死、明日葬。”“我”向老板请了假,赶去奔丧。“我”没有如常人般表现出“应有”的悲伤,也并不想打开棺材再看母亲一眼,守灵时同看门人喝咖啡、吸烟,送葬过程的游离状态,仿佛是一个旁观者,而非死者唯一的儿子。回去后,“我”立即与女友一起,看电影、睡觉。面对老板提出的发展机会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女友玛丽同他探讨是否结婚,同样如此。“我”就好似没有“我”,下面这句话可供读者感受一下:
“我想妈妈已经入土为安了,过了这个忙碌的星期天,我也该去上班了。总之,一切如常”
后来“我” 因为一个邻居——自称“仓库管理员”的吃软饭的家伙,卷入了杀人事件,阳光刺眼,世界晃动,“莫名其妙”地射杀了阿拉伯人。
第二部分“我”因杀人被捕入狱,面对“我”对上帝、对宗教的无谓态度,法官愤怒而放弃了适当宽恕“我”。而因为“我”将母亲送到养老院、母亲死亡后我没有流泪、守灵时甚至喝咖啡、抽烟,葬礼结束后立即约会女友。检察官认为这些表现足以证明“我”没有灵魂、没有道德,就像后面要审理的谋杀父亲的案子一样,“我”在精神上杀死了母亲:
“此人在埋葬母亲的时候就有了一颗草菅人命的心!”
不出意料地,“我”被判处死刑,对着向我祷告的神甫,“我”第一次敞开心扉,喊出了心中的思绪——没有什么很重要!甚至什么时候死也无所谓,一切都没有什么差别。
小说结尾: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善,我想我过去的生活很幸福,现在依然如此。为了把所有的一切画上圆满的句点,为了驱赶走我内心的孤寂,我还想要在我行刑那天有很多的观众,想要他们朝我愤怒地吼叫。
读后感
当你的某些世界观与“普世价值观”冲突后,你能做什么?
蔑视、默然、无所谓,是的,这就是莫尔索的精神世界,母亲死后要不要哭?葬礼后可不可以行乐快活,我们的社会太多这样的道德规范,让我想起了阮籍丧母的故事: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 穷矣 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然而阮籍终究是要悲伤的,而莫尔索没有悲伤,他不理解为什么要悲伤。所以他与世界格格不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他是真正的局外人,这样的局外人,死亡也只不过如此平凡。
结尾的点睛之笔,说明了作者的态度:面对荒谬的世界,我们需要活出自己的意义。而对于我的意义,就是在面对选择之时,思量一下这是从善如流、还是随波逐流。。。
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