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到别人家里做客,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个4岁孩子在拿东西之前会询问能不能拿;
一个10岁孩子却可能不询问直接拿。
是10岁的孩子不懂礼貌?这孩子真把别人家当自己家?为什么4岁的孩子能表现得更得体呢?
这涉及到人际交往中的“边界感”。刚初生的婴儿没有边界感,他以为自己就是妈妈,妈妈就是自己。慢慢长大后,幼儿渐渐能感受到,妈妈是妈妈,我是我,妈妈的不是我的,我的不是妈妈的。但是有的人甚至到中年老年,也仍是没有边界感的“婴儿”,或者叫“巨婴”。
有边界感的人,知进退,知距离,不冒犯别人,不作践自己,能在人际交往中给人合适的距离感。没边界感的人,不断试探别人的边界,随意窥探别人的隐私。可能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亲戚,一张口就是一个月工资多少,找到男朋友了吗,要不要再生一个孩子?
在边界之内,一个人拥有自主权,包括抽象的拥有和具象的拥有,比如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理想信念,自己的财产物件等等。
就像两个果农有两片果园,一个种李,一个种桃,李农不能随意到桃园摘下桃子,桃农也不能随意到李园摘下李子,但是他们可以交流种果心得,可以以果招待对方,达到边界舒适的状态。
每个人都有拒绝别人进入自身边界的权利,有的人敢于维护自己的边界,有的人却不能,而使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登门槛效应”,也称“得寸进尺效应”,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深谙此效应的人很容易侵入一个没有防备的人的边界内。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边界感,让孩子长成一个行事有分寸、人际交往顺畅的人,避免孩子陷入没有自信、缺乏主见、没有自我的泥坑。要怎么培养呢?
有边界感的父母培养的孩子更有边界感,本身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也难培养出有边界感的孩子。
当没有边界感的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先让自己有边界,并在生活中改变以往毫无边界的做法,让孩子接受边界的存在。
以学习为例,有部分家长代替孩子写作业,这让孩子以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是妈妈的事,是全家人的事,自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失去了获得知识、刷新认知各方面的乐趣。有的孩子甚至严重误会成,自己学习是天大的付出,是全家人欠自己的。试问这种孩子能长成有学习力、懂感恩的人吗?
除了学习方面,家长在家务分配、家庭成员物品归属各方面可以与孩子深入沟通,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事,作为家庭成员该为家里付出什么,别人的物品未经允许不能拿等道理。
边界感还在情感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是控制型的、让步型的、还是引导型的,会给孩子不同的影响。
长期被家长控制的孩子可能懦弱不敢表达,不懂得维护自己的边界,任由别人侵犯,若到反抗时候必是鱼死网破。
家长长期让步的话,孩子也会产生盲目自信,自高自大,不懂尊重,随意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只有引导型的沟通能让孩子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看法,知道每个人的想法可以不一样,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捍卫,也可以接受别人的观点。长期在引导型沟通的孩子情商高,自尊自爱自信。
边界感没有具体的范围,因人因时而异,就像一个安全区守护着孩子成长。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边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