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知时间是怎样一种体验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掌握自己的时间。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可是,你能精准感知自己的时间吗?
通常情况下,时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流逝的时间,我们通过钟表感知;在我们脑中也有一个时间:主观时间。但是,二者常常是不一致的,有时候我们感觉时间过的很快,像是做感兴趣的事,聊天、运动…有时候却觉得很慢,比如在具体执行任务时。换句话说,你的主观时间通常是不准确的。看一看每日计划与执行时的所需时间的差别这件事就够感觉到了。
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就是一位能感知时间的人,他的一生论文和著作写了500印张,约12500张打字稿,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的经历被他的一位朋友格拉宁记录在《奇特的一生》中。
柳比歇夫有一个记录时间的方法:“时间统计法”,坚持记录了56年。在《奇特的一生中》,格拉宁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柳比歇夫在没有看表的情况下,清晰地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和格拉宁谈话的时间: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时间都非常精确。
对他来说,时间仿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能够用注意力,感知时间的流逝。这样的人,了解时间,是时间的朋友。他感知时间的方法在于,长时间刻意训练,数年的时间统计法。
二、感知时间的方法
在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在开头即告诉我们,想要管理时间?根本没有时间管理这回事。你要做的,就是相信积累的力量,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是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最好办法。因为时间看得见。
在 管理 一章中,李笑来指出自己做日记录受益于两种方法,在看到柳比歇夫事件记录之后,果断采取了第二种,算是第一种的升级版。
①记录:李敖 事件日志
罗列一天发生的事情,只记录事件本身,不掺杂想法、感受。
②记录:柳比歇夫 事件—时间日志
二者的区别,①是记录结果,②是基于过程。
第二种记录与第一种记录相比,在记录事件的同时记录时间花费,这种记录更加详尽,知道一天时间花费在何处、用时多少,可以使人对时间的感知更精确。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通过分析,很容易知道把时间浪费在哪里,在结果不好的时候也能找到原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它会让你对时间的感知越来越精确。
三、如何感知时间
1.记录工具
通过纸、笔记录时间开销,养成习惯,进而感知时间。工具:纸笔;方法:时间统计法。一个本子、一支笔,随身携带,随时记录。弄清楚自己的时间都做了什么。记录时间—事件,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养成习惯。
2.我的时间记录
最近我也开始尝试应用事件—时间记录法,刚开始用的横线本子,现在转而用了方格本记录。用的是32K方格本子。有很多手账爱好者用A6本子记录,也是很好的选择。
在一页方格纸纵向划分左右两部分,用来记录2天。中间一条分割线,在水平横线上面记录3件最重要的事情(吞青蛙)。每一个小方格代表半小时,计划从6:00—22:00有效时间,作时间—事件记录。用一个格子代表半小时,可以算是把时间视觉化、显性化的方式。
3.感受
刚开始做记录比较兴奋,坚持几天后有点懈怠,有时候也不能及时记录,但无需追求完美,继续记录就好,形成习惯以后就会很自然地记录。
通过事件—时间记录,收获的是可以知道自己做事情所用的具体时间,形成对时间的清晰感知,提高安排计划用时估算的准确性。比如常规、例行公事之类的事情。后期翻过来反思,也能知道当天所做具体事情,不用抓耳挠腮想当天到底做了什么,想一通想不出来。而且,坚持记录还能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微习惯的提出,给人以很大信心和动力,不如就从时间记录开始一个微习惯吧。
成长,在增进阅读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