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的反反复复,阴了晴,晴了阴。窗外的蝉鸣越来越少了,怀疑都飞跑了,午后的偶遇却让我看到地上死去蝉羽化的知了尸体,在树上鸣叫的是知了,蝉鸣消失,原来这个时候知了就死了,夏日还没过去。
眼前知了僵硬的身体被许多蚂蚁光顾,怪不得吵的震天响的蝉鸣越来越没有声音了,知了从树上掉在地上 ,干枯的身体早晚是蚂蚁的口中餐,偶有几声入耳听起了就是悲鸣。
一群蚂蚁已经在分享一只掉在地上的知了尸体了,这只知了已是满身苍夷了,在它的不远处又有一只,不远处又一只,蝉鸣消失在这个时候,是因为这里的蝉是一起羽化成知了的,所以死在同一个时候。
看到它们躺在人行道上,怕它们的尸体被踩了,我弯腰捡起把它们扔在树的土里,知道为什么蝉鸣声音越来越小的原因了,自然界里的消失与不见也与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
蝉是季节性的昆虫,随着季节消失,蝉的一生曲折离奇,命运多舛是一种对光明的执着追求过程,它在土里活的时间要比在地上羽化后活的时间长的多,在它寻求到光明一鸣天下知的时候,也是它余生的尽头。
知道为什么知了被人当作吉祥物了,一定是它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羽化登仙的生活经历吧,它在地面上的时间只有十五天左右,或许有的更短。
它们只所以叫的天下知,让听的人都替它们振奋,执着的意义是见到光明,成功后的分享好似想让每一个人都听到它的自豪,听到它追求成功后的珍贵鸣叫。
自古人们把它制成吉祥物流传世间,知了的寓意五花八门,其意深远,知了给人一种饮露餐风的假像,其实它是吸食树汁的,这个说法我一直怀疑。
因为你摸摸它的那个说是吸树汁的尖细的伸出来的一部分,并不多坚硬弱的狠,树皮都很坚硬,怀疑它能插进去,我还是比较信它是饮露餐风这个说法。
蝉的一生寓意蜕变与永生。古人用它比拟品性高洁的人。品性高洁是文人墨客追求的高洁品性境界,代表了人的德行境界,蝉的不吃不喝与陶渊明那些文人隐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谋而合。
近代知了也被人比拟那些无知的人,志大才疏学浅识微。只知道知了,知了的鸣叫,记得我小时候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老师就说不要学知了,天天知了知了的叫,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众说纷纭。其实就它的成长习性来说,符合古人定义的道德情操高尚范畴,我们知道屈原为了追求高洁的品德,餐风饮露的行为 ,说是为了德行美好。
近代,古代都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还有黑暗中的人对光明的追求,种种都与蝉的自然特性不谋而合,每一个观察蝉变成知了经历的人都会自动相信蝉的品性高洁这一说法。
被它蜕变的过程震撼,不亚于火鸟涅槃,浴火更生的感觉,骆宾王在狱中吟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也是取的蝉品性高洁,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意思。
其实看看知了躺在地上的尸体,无论什么努力到什么意境,都逃脱不了它的归宿失去生命化为泥土,或是成了蚂蚁的口中餐的结果。
蝉变成知了努力的是一生,是自然的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过程,无论经历什么变迁,蝉的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蜕变成知了的过程给人的感觉高大尚,成为一种品德高尚的象征。
人为了追求完备不断的完善自己,其中的点点滴滴是美好的,也有的是扭曲的的遗憾,无论人们如何追求结果也是黄土一堆,又带出人生命的意义,所以无论如何自然界的现象带给人的都是无尽的思想模式,影响深远。
从古至今人们都受自然现象的启迪,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所以佛家教人感恩自然馈赠,蝉鸣消失是因为它的生命到了尽头,看着它的凋零可以让人有很多遐思,这也是它生存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