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言论集》这本书起初并没有给我很深印象,近日重新拿出来读,我却没能想到,一个100年前出生的“90后”在21岁的年纪,写出了让100年后的“80后”觉得“新奇”而独特的思想,并且对当下的我的思想还能够产生现实的意义,甚至思想上的引导,这是在读《非留学篇》时所带来的所有震撼。
“今之留学者,初不作媒介新旧文明之想。其来学也,以为今科举已废,进取仕禄之街,为留学为最捷。”
文章字字千钧,谈彼时留学之弊,读来却字字无不在谈今事。不禁黯然,嗟叹自己所逢时代中的学子几与百年前清末明初无异,“顶尖名校”乃仍是留美的预备校,而学生仍以出去当作出国目的。
但并非一切都没有进步,在胡适的角度看当今学林,却又激动异常,你看到的是他所期冀的留学应该带来的成果已经变成了现实,或者说正在往变为现实之路上走着。留学“以为造成专门学者及大学教授之计,上也”,已经变为了现实,专家出书立说,而非仅仅学得“入口货”,一入口便消耗,没有增长之望。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在本土的传播。
“以国内高等教育为主脑,全神贯注地经营,将留学作为增进高等教育之法,为他日不留学为目的”。
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领域的技术走在前列,也确实有外国人来学习访问,观摩我们的手术技术,但是,我们仍然是依托在外国先进文明基础之上的创新,较少有自己的发明创造。而我们要有自己的创新,则为老校长所说“不可不兴大学”。正因如此,我国才会如此重视大学和学科的建设。
“夫书籍者,传播文明之利器也。吾人苟欲输入新知识为祖国造一新文明,非多著书多译书多出报不可。若学者不能以本国文字求高深之学问,则舍留学外,则无他途,而国内文明永无增进之望矣。”
对于曾经为中国医学院使用中文教材和中文授课是我们不够“国际化”不能以英文教授,甚至因泰国都是全英文教材授课而感觉苦恼,现在可见是没有必要的。殊不知在大学发展之初,因国内没有译本教科书,学科的名词没有统一,无法编书,因此只能使用西文教材和授课。而胡适则认为大学无论什么学科,均应当以国文教授,辅以西文,否则“大学既兴,而尤不能用过问教授讲演,则永无以本国文字求高等学之望”,因而建设专门图书馆,编译教科书,几经努力才能够用中文授课。因此,不但无需妄自菲薄,更应该感到自豪和珍惜。正是使用了我们自己语言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才能向上铸造我们自己的中文学术体系。否则“吾国将年年留学,永永为弟子之国”。
在本土长期政策的扶持发展中成长到当今学科和技术规模庞大的大学里,再将思想的火种在本土深耕,在我们自己语言体系,文明体系中进一步成长,再与本土的大树一同成长,一个新的“文明”就能够诞生了。彼时,必将是外国人也要过来留学,来学习我们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了。
如果连基础教育的教科书都只有英文,我们没有自己的学术专业词汇,那么更高的成果也将用英文写,那么我们就真的失去了我们中文基础的学术,失去了以中文创新的根基,也必将失去中华复兴的未来。
老校长的这些话似有魔力,让我读罢不能自已,深感这将是对我思想以致行为影响深远的文章,读完之后,我产生了曾经很少由衷而产生的祖国之情,我从来没有从国家的层面去思考过留学的意义,也从来没有思考过留学竟然是一个“费时费力事倍功半”的求学活动。
中国的电商、支付、物流等,改变了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这是在本土自然生长出的,留学乃为过渡之舟楫,而非长远之政策。
因此归根结底,是要在自己的语言上产生新的文明。
2017年12月29日
北京,百万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