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读历史没用,那是因为他对历史的观念很浅薄。
历史不是无法改变的过去时,而是不断变化的现在时!
历史从来没有真与假,毕竟已经过去太久,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用在历史的细节上争论不休。我们是现代人,只从历史中找到真正有营养的东西。我相信凡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且依旧光彩夺目的书籍至少是值得我们反复琢磨的,譬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被描写的很仁厚的人物,他被古往今来的人评论不休,今天我们就从“三让徐州”这件事讲起。
《三国演义》中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汉献帝初平四年(183年),曹操派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于是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一让徐州:陶谦自知难敌曹操,便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抵达后暂解徐州之危,陶谦盛宴款待刘备等人,席间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推辞不受。
二让徐州:后来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曹操退兵而去,徐州转危为安,陶谦便差人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庆祝解围,宴席结束时,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但刘备仍然推辞。
三让徐州:不久陶谦病重,病榻上让刘备接徐州,刘备依旧不接,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
最后,徐州军民极力拥戴刘备,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担任徐州牧。
“三让”的背后自然就是“三辞”,刘备之所以三次辞让徐州,原因有三:
第一,形势不容乐观。
刘备自然知道曹操攻打徐州的原因,这种因私怨导致的战争有时很难说得清楚对与错,更何况还是杀父之仇,尽管并不是陶谦指使的,但终究逃不脱连带责任。陶谦也很清楚曹操为人和实力,以当时徐州的地理位置而言,徐州乃兵家必争之地,但以陶谦的实力和两个儿子的水平,无论如何都守不住,况且陶谦也知道刘备急需一处落脚之地,这才将徐州相让。但刘备也不傻,他知道烫手的山芋不好拿,也不想因此与曹操结怨,故不接掌徐州。
第二,时机不合大义。
刘备向来以仁厚闻名,即便此时陶谦是真心相让,但似乎时机不对。毕竟刘备是受孔融之托出手相救,更何况此次解围也不全是刘备一人功劳,不能说因为你刘备救护有功,就将徐州据为己有,这不免让世人猜忌刘备有乘人之危的嫌疑。
刘备始终不忘匡扶汉室,而且他还需要招兵买马,好名声很关键。更何况曹操、袁术等都对徐州怀有野心,论当下实力也没有把握能够守得住,所以此时匆忙接下徐州,一来落下口舌实在是不划算,二来在这种危险之地也消停不了。后来的事情发展也确实如此,刘备并没能在徐州待多久就被迫撤走了。
第三,人心也不稳定。
刘备初到徐州不久,群众基础很薄弱。从伦理上说,陶谦有儿子,子承父业天经地义,刘备非亲非故肯定不是首选。况且孙乾、糜竺,陈登等幕僚是否支持刘备也不清楚,毕竟没有过多的交情。从人心来看,陶谦在徐州经营多年,人脉根深蒂固,突然之间变成刘备,人民是否支持,部队会不会哗变这都是未知数。
我相信刘备肯定权衡过接徐州的利与弊,当发现不确定因素太多之后,遂不答应接管徐州,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后来,虽然众人都推举刘备接管徐州,刘备也只能顺水推舟,但陶谦的部下曹豹由于张飞的酒后鞭打变节也多少说明了刘、关、张三人在徐州的根基实在是不强。
那么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是刘备假心假意推让徐州的故事到底反应了刘备的什么优点呢?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呢?
一、便宜是假,形势是真。
一个馒头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讲,诱惑无疑是巨大的。徐州对于当时的刘备而言,诱惑也是巨大的。如果说完全不想要徐州,这肯定是冤枉刘备了,但刘备的理智告诉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大饼子你吃下去也许会把你给噎死,或者你吃下去消化不了再给吐出来,后来他还是把徐州吐出来了。
笔者想起有一次参加公司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因为家中临时有急事不得不退出,管理层连夜研讨应急方案,最核心的讨论议题就是派谁接替组长的位置。要说那个项目确实不错,若能顺利完成组长的个人奖金也不少,而且还能为当年的晋级添上浓浓的一笔。但若论资历,真正能稳得住的还是有几个人。然而通过管理层分别和候选人面谈,征求意见过后,最终接管项目的人却不是那几个够资历的候选人,而是一个不起眼的新人。虽然事情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但其中甘苦也是事后才得知。
凡是那些看上去美好的事物基本上都是需要用血与泪来交换的。
该项目虽然奖金丰厚,显然操作难度极大,尤其是和相关协作部门的沟通很关键,需要有一定的资历和手段来支撑,而当时很多人都是看不见这点难度的。现在来看,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那么真正的适合人选只有那位临时有事的组长了。
你永远要明白,管理层做决策时,尤其是重大事情都不会随便拍脑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而那些看似是捡便宜的事情也绝非你能轻易拿下的。
但该如何解释很多大事也是由新人来完成呢?其实那些有难度的事情如果到最后可能会演变成烂摊子,才会选新手,这是一种赌博式的选择:新人搞不定,很正常,无非是多一具尸体,一个炮灰而已,大不了最后再用老人搞,还能够落个救世主的好名声。万一搞定了,荣誉肯定不可能都是新人的,老人们难道没有指导和帮助的功劳吗?当然,新人可以借此机会有收获。但是很多新人往往因为这种偶然的事件就放大了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那么结果必然是被无情的压制。
对于职场新人和还未入职场的同学们,你永远都要知道,这世界上永远都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有,落到你头上的概率你可以视之为零,因为形势比人强,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看到的那些表象,也可以这么说,凡是你看到的真相大多都不是真相,你只是做了你该做的而已,并且你还要庆幸你运气好,才得以顺利完成,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稳稳的向前迈进。
二、事情是假,人心是真。
桃园三结义一直是合伙人学习的典范,但出来做事业不是斗地主,三个人就行了,还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组建更大的队伍才能够面对未知的战争。凭一腔热血,两三个合伙人就名扬海外了,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但现实是,很多人以为和几个小伙伴一合计,投资点钱,有一两个idear就能创办最伟大的公司了。有这样想法的人还真不少,最终不是合伙人分崩离析,就是核心员工纷纷离职,最终导致一败涂地。
很多年轻人看问题都是看“事情”,比如一个好的想法,一片未开采的市场,一个难解的市场需求等,但却往往忽略掉要把这些“事情”办成需要的是一支和你有共同价值观的队伍,而这只队伍的组建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成型,最后才是事业的腾飞。
那种融了资就觉得能够买到顶级人才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人与人的相处并不是靠你给他钱就能解决的,他还需要你投入时间,精力和真心。
刘备显然是知道组建队伍的长期性,所以他对张飞和关羽一直都小心翼翼,亲如一家。包括后来的诸葛亮,赵云等,也都是信任,关怀,无微不至。所以,刘备必定明白,凭空而降的徐州,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城池加一群老百姓,治理起来并不困难,但这背后需要陶谦的家人,故将旧吏,亲信,群众等人同心协力支持他,才能把徐州治理好,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当曹操等外来势力攻打时力保不失。
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人(队伍)来完成的,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必须时时刻刻把人心照顾好,那么这件事情自然会慢慢的一步步实现。而天上掉馅饼这件事情之所以你不要伸手,就是因为你看到了馅饼,其实很多人也盯着在,拿之前你要掂量一下,你凭什么就能搞定那些你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也盯着这个馅饼的人呢?
三、套路是假,良心是真。
人们说刘备靠哭的天下,这种评论有一定道理,但是若说刘备假仁假义,则确实有点冤枉了他。
冯巩牛群有一段相声《假话世家》里这样说道“一个人说一句假话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说假话不说实话,几十年如一日地编瞎话,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假如刘备的所作所为都是假的,他也是牛人一个啊。几十年如一日的欺骗身边的人,而且很多还是猛人,忠义如关羽,勇猛如张飞,智慧如诸葛等,这绝对是很难很难的事情。
且不说其他人,如果刘备能有那么一点点疏忽,露出了破绽,张飞一个人就够刘备喝一壶的,按照张飞的脾气,你敢骗俺老张,上来就给你一矛,非戳你几个大窟窿不可,当年关羽降曹归来时,张飞就是这么对待关羽的,幸好关羽武艺高,换别人估计死几回了。
更何况诸葛亮这等绝顶聪明之人,你刘备若有点小心思,诸葛亮都看的明白,恐怕早就另择明主去了。所以用反证法可以明白,刘备的很多“套路”不应该是假装的,那绝非能够假装的出来。所以对于徐州的推让,客观说应该是刘备性格的自然流露,当然不排除刘备也想要徐州,但他能克制住自己。他能站在大局的立场上推让,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这提醒我们,不要总想着靠自己的小聪明获得一些“免费”的利益,也不要总想着别人是傻子,别人不明白,别人不清楚,你就可以随意“忽悠”别人,玩套路的最终下场一定是以悲剧收场。
这世间总会有明白人看透你的套路,这世间也总有高手能戳破你的伪装,何必到那时再后悔呢,有句话讲的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认为这绝对不是什么宿命论,而是让我们坦然面对现实的生活,不要看到便宜就想占,你始终要提醒自己,便宜不常有,即便有也不一定就轮到你啊,本分的做人才能心安理得。
有这样的心态,你在职场中才能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成长,这也会让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烦恼的陷阱,何乐而不为呢?
我从来都不认为历史只是故事,因为它随时都能变为现实。
皓月--作品目录 (更多三国职场故事,请点击左边蓝色文字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