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就接受了DISC行为风格的测试;随后的几年,偶尔又测试了几次;再之后,渐渐淡忘了。只记得印象中的自己,每次的测评结果,都是DC奇高90分以上(D为指挥型C为分析型),IS奇低20分以下(I为影响型S为支持型);若干年,表现很稳定。自己以为那就是自己的特点,并未觉得需要改变什么;直至学习教练,骤然有了产生许多挣扎、纠结和迷茫。
为了了解客户的后设程序,以在教练时匹配客户的风格、更好地做到教练同在和陪伴,于是,受朋友推荐,又去学习DISC,心里怀着有少少好奇:DISC意义是否有了变化或新的诠释?
上课之前,主办方发来测评内容,仍然是24道题,内容没有改变。安静地认真地一道道地填写,填写过程中,隐隐感觉自己这次的测评结果可能会不同。报告下来,D大幅度降低,S大幅提高;老师解读,诠释也没有改变只是更深化细致。
我的内在需求和意愿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如果不能相信客户拥有富足的资源、足够的智慧去找到自己的答案、解决自己的问题,教练就会着急地“忍不住”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忍不住”想干预、想指挥、想要告诉客户应该怎么做。高D无疑是阻碍因素。
如果没有足够的同理心、不能很好接纳客户、做不到温和及慈悲,教练就容易失去教练的同在位置、内心就会有评判的小声音,客户便也没法放松、释放潜能和智慧。低S无疑是不利因素。
而低 I 却是符合教练身份的,教练需要对客户全身心的关注和投入,聚光灯应该始终打在客户身上而非教练身上,场域是客户的而不是教练的。我们没有必要证明自己是何等厉害、没必要去表现自己,我们应该做的,是跟随客户的脚步随客户流动。
C嘛,高一点还是可以的。因为教练需要遵循流程、遵守时间,当然,如果还能低一点就更好,会有更好的弹性和灵活性啦。
教练和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能做到很好的融合;然而,教练的角色和管理者身份,有时还是令人迷茫的,这需要进一步的修炼和磨砺。但无论如何,整体向中间靠近,让自己变得更柔和更有弹性,却正是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