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枝词写作的精彩点评和专业指导
心随流水老师
各位老师:晚上好!
拜读完22位老师写的53首竹枝词,真的很开心!据我所知,除刘启超和刘金华老师较早接触、研究和创作竹枝词外,其他绝大部分的老师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了解了竹枝词的题材、格律、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圆满完成了这次雅集活动,受子丘群主和无弦诗会组委会委托,感谢各位吟长、诗友们的参与和分享!根据子丘老师的要求,我简要点评如下:
一、在题材上泛咏风土世情,体现了竹枝词的地域性、纪实性、草根性,具有“以诗补史”、“以诗证史”的民俗学、地方志的史料价值。所谓风土,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风俗习惯的总称,举凡山川形胜、气候物产、历史人物、文化典迹、节庆信仰、婚丧祭祀和劳作休闲等;所谓世情,是指时代风气、世俗民情、男女爱情等。反映地方风土和世态人情,是竹枝词最重要的题材,乡土、市井气息是竹枝词的主要特性。这次作品中,既有写特定地理气候的,如风华正茂老师的《蓬莱之春(山、海、湖)》、丁香老师的《游秦岭》和青鱼吹浪老师的《北国之冬》,也有记录地方丰美物产的,如帆影老师的《南溪豆腐干》三首、雨林湖泊老师的《古蔺鸡》三首和晓梦云老师的《家乡美肴(水豆腐、冻秋梨、酸菜锅)》;既有描写地方民俗、节庆祭祀的,如刘启超老师的《黄陂牌子锣鼓》三首、鸿雁老师的《津味过年(灶神、吊钱、对联)》、乔建荣老师的《晋中春节即景(踩高跷、竹马旱船、扭秧歌)》和李金峰老师的《儿时过年(忙年、风车、拜年)》,也有描写历史人物和地方旧物的,如尘缘老师的《黄道婆》、寒冰老师的《水烟袋》和陈冠英老师的《竹篙、竹篓》;还有直接描写农村劳动场景和农闲的,如风雅钱塘老师的《双抢竹枝词》三首、子丘老师的《割谷》和世外梅园老师的《农妇学腰鼓》;也有写闺中亲情的,如凉笙墨染老师的《女儿趣事竹枝词》三首。
二、徐明庭老先生曾说,竹枝词的创作要坚持“三亲三贴近”,即亲历、亲闻、亲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姚泉名老师也说过,现代田园竹枝词,要体现“内容的时代性、思想的批判性、语言的开放性”。这次雅集的作品中,很惊喜地看到了这一点。如金刚老师的《山乡竹枝词》三首、秋枫小筑老师的《山乡行》三首和刘金华老师的《行车吟》三首,都是以客者身份采风乡村田野所创作的新田园竹枝词,描写了新时代农村的绿水青山、科技兴农的新气象,对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空心化、留守妇孺和空巢老人,表现出深厚关切、忧患意识和新的乡愁。
三,格律上,严格遵守了三平韵七绝格律。因为在唐宋竹枝词作品中,绝大部分是拗体,有仄韵,有五言体,有二句体、五句体,有衬字格。。。等等各种原始形态,甚至入了《词谱》,加上许多研究者各执一端,故而对竹枝词的格律有许多疑惑。其实,这个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竹枝词发展到明清,其格律已然明确。竹枝词是诗不是词,其格律为三平韵七绝。到了现代,可平水韵,亦可新韵、通韵。
四,语言风格上更加通俗与鲜活。竹枝词来源于民歌,民间的口语、俚语、方言皆可入诗,极少用典,读起来要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表现现代生活的,语言当更具包容性,网络语言、现代科学词汇、外来语。。。皆可入诗。朱熹说“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这显然不适合竹枝词。正如清代王世祯所说:“竹枝稍加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当然,竹枝词毕竟不是民歌,而是文人改造后文人诗,语言更加简洁、生动和凝练,造境更加含蓄,更具韵味。这个分寸很难把握,一句话:竹枝词与民歌、七绝、顺口溜、怀古诗是有区别的。(此后我会单独分别说明)如子丘老师的《割谷》,我觉得就是一首很好的文人竹枝词。表面看是写农村常见劳动场景“割谷”,却用了比兴、白描,而人物是爸妈,而表现的表达的,不仅仅是劳动,还有乡愁、亲情,有对劳动者的关切和怜悯,结句意蕴含蓄,运维浓厚,令人久久回味。
民歌与竹枝词的区别,由此可窥一斑。
土家族情歌——
你看天上那朵云,又像落雨又像晴。
你看路边那个妹,又想恋郎又怕人。
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五、竹枝词的表现手法多用比兴法、白描法、谐音双关法、拟人法、夸张法、突出典型形象法。这里不做一一举例。
六、竹枝词在表现情感上,更多的是白描和突出典型形象,少用议论和抒情。如“娘剪窗花父写联,姐夫桌角绑花篮”、“叔伯邻居茶酒待,小名猜叫泪纵横”、“妈来割谷爸来担。突然落下阵头雨,才有功夫再点烟”、“何时变作乖乖女,娘在天天数日期”、“”哥等妹来心跳速,彩云眼看躲西墙”、“哥如岸上梧桐树,妹似湖中并蒂莲”、“五花精肉全家聚, 最是团圆吃火锅”、“频乱身形追鼓点,乐翻村汉掉烟枪”、“一人唱曲众人和,吓得秧鸡瞪眼睛”、“叹息空巢飞鸟远,老苍髫发念乡亲”。。。这些句子,都很感人!
七、因为竹枝词的地域性,多有人文典迹,常常作注。这个注释,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同时保存资料的完整性。刘启超老师和帆影老师这次都作了注,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也是非常可喜的。
啰啰嗦嗦说了这一些,感觉没有说透。希望诗友们多多沟通和交流。我会努力做出更多的说明。再次谢谢老师们的辛勤创作和分享,让我收获多多!
推荐阅读:白雉山《竹枝词简论》、田昌令《关于竹枝词特性的几点浅见》、沙月《竹枝词的地缘文化》、陈武林《土家民歌与竹枝词》、吴世干《竹枝词初探》和施幸荣《浅谈竹枝词的创作》。有机会还可以读一读孙杰老师的专著《竹枝词发展史》和收集竹枝词最全的《中华竹枝词全编》和《历代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