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的隨筆當中,說到了如今大多數的行業和領域中,總是信奉著兩個根本「准則」:一是標準化;二是職業化。當時,先把標準化,用了英文Standard各義項之間的一個「串講」來作了一個「別解」,本來這一次隨筆順著次序,總應該接著講「職業化」了。但是,兒子看了我上一次的隨筆之後,從學校給我發過來的一句短信,卻讓我改變了主意,這一次繼續談一談標準化。
兒子的短信是這樣說的:「標準就像等高線,只有彎彎曲曲、高高低低才能貼緊生活之山。」我記得等高線是地理學里反映地形起伏面貌的一個概念和工具。兒子高中課程中有地理學,他大概正學到這一個知識,讀了我的文章,產生了聯想,作了這麼一個比喻。仔細想想,兩者之間倒是有點相像之處。馬上回了一條短信:「這句話太寶貴,留著做下一篇的題目。等週末回家,給我上一堂等高線的課。謝謝老師!」
週末,兒子回家了,放開了成堆的作業,先給我「開」了等高線的課,把等高線的含義和特點、等高距、等平距之類基本知識,都給我一一講了一遍。我這個腦袋,自然科學的「細胞」少了一點,但是對於自然科學的那一份熱心和熱情還是有的。於是,努力理解、努力體會。最後,兒子這個「小老師」做了一點總結,他說「等高線」,是人為設定的相等高程的地形點連成的地形線,但是它所反映的卻是實實在在的地形地貌的實際。我明白了,他從等高線中看出了人為與實際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用在標準與實際上也是一樣,所以他在短信上說了貼緊「生活之山」的話。
就像等高線能夠形成一張等高線的地形圖一樣,各行各業的標準,應該也能形成一張用標準反映出來的行業「地形圖」,產業有產業標準「地形圖」、安全領域有安全標準「地形圖」。平時與行業內的人士接觸,不少人都說到了標準體系的「籠統」與單一,有這樣幾種具體的表現:一是底線不明、不嚴,這條底線太重要了,在「地形圖」里是基準,線條應該是「最粗最黑」的;二是脫離現實,陳義過高,這樣的實際用意或效果,其實就是「有還無」,這個標準存在著,與不存在是一個樣;三是單一標準,沒有層次,勢必出現操作性差的問題。比如在農產品交易領域,一些業內行家就反映,按照現行的各類農產品標準來進行交易定價,根本不可行。標準沒有細化,檢測後的分級根本做不了,沒有分級就沒有精准的定價。國內農產品長期形成不了「優質優價」的良性市場交易環境,與標準體系的不完善也有很大關係。
這樣說回來,兒子短信里說的那個「貼緊」之義,實在很有「挖掘」的餘地。我們的標準「地形圖」里,首先要把「計算高程」的那個起點,等高線的零點給確定好,而且要用法制的力量「嚴防死守」。然後,以一定的等高距,形成不同的標準「等高線」,以此反映行業、產業不同發展層次和水平的「起伏程度」。此外,從不同的「等平距」中,可以看出不同層次之間「坡度」緩峻的程度,這個對產業及行業的佈局,極有幫助。
最後說一點,不少人可能會認為,用標準來「貼緊」實際,好像還不夠。標準在大家的心目中,雖然是出於實際,卻一定是要高於實際的。這就像理想一樣,用一般通行的「哲理話」來說,是「出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其實,那「高於生活」的話,完全是一種「心靈雞湯」,看著很鮮美,其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像燒菜時候過度的「勾芡」,把什麼東西都弄成「粘粘糊糊的一團」。等高線永遠貼緊實際的地形起伏,標準也應永遠貼緊行業產業的實際,看似高於實際、高於生活的那些「點」,其實都還是在實際和生活中,只是你要有「善於發現」的眼睛就可以了。生活中永遠沒有高於生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