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历史——温州历史

地名由来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 唐朝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始称温州,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建城历史。

晋人郭璞在《山海经》中描述温州的地形为“瓯居海中”,这是有关“瓯”的最早文字记载之一。据晚清学者孙诒让考证,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因世异字,故“瓯”从夏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唐时始称温州,简称“瓯”或“温”。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制作陶器。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 KONG的时候根据瓯语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

建制沿革

有先民定居(五、六千年前)

瓯(夏、商、周)

属闽中郡(秦代,公元前221年)

东瓯(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

永宁县(永和三年,138年)

永嘉郡  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治永宁,建郡城于瓯江南岸(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

永嘉县  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合并,称永嘉县,属处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温州  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改温州为永嘉郡,辖四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复改永嘉郡为温州(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温州  泰顺、文成等县先后成立(明代至清)

温州组成军政分府,徐定超任临时都督(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11月29日)

温州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7月)

温州解放(1949年5月7日)

温州市(1949年8月26日)

实行市管县制(1981年9月至今)

区划沿革

1981年9月12日,析原温州市郊区置瓯海县。

1984年1月,市郊区6个乡划归城区,称鹿城区。

1984月2日,划市郊状元镇、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二村建龙湾区。

1987年4月18日,改瑞安县为瑞安市(县级)。

1992年3月9日,改瓯海县为区。

1993年9月18日,改乐清县为乐清市(县级)。

2015年,国务院同意撤销洞头县,设立温州市洞头区,将温州市龙湾区灵昆街道划归洞头区管辖,以原洞头县和龙湾区灵昆街道的行政区域为洞头区的行政区域。洞头区人民政府驻北岙街道县前路12号。

2019年8月27日,撤销苍南县龙港镇,以原龙港镇的行政区域为龙港市的行政区域,龙港市人民政府驻镇前路195号。龙港市由省直辖,温州市代管。

区划详情

2019年,温州市辖鹿城、龙湾、瓯海、洞头4区,瑞安、乐清、龙港3县级市和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5县。全市有66个街道、92个镇、26个乡,5576个建制村,174个居委会、249个城市社区。

地方语言

温州话也是源远流长的。温州方言最重要的是瓯语,是吴语的一个分支。温州话是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之一,而且排名第一。温州方言则是指温州地区所说的各种方言,如闽南话、大荆话等,不属于瓯语但属于温州方言。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闽南话、蛮话、蛮讲、翁山话、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七种。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丽水市、台州市和福建省等地的方言。其中瓯语、金乡话、蒲门话属吴语,蛮话朝吴语的方向发展;闽南语、蛮讲属闽语支系;畲客话属客家语。 

温州话是指温州市区范围内说的温州话;瓯语指的是温州地区包括各县(市、区)说的温州话。

温州从东汉至公元323年建郡一直属会稽郡。唐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迁都后,温州汉人大量增加,汉人从中原带到瓯越的正统汉文化对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了同化。温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语很接近,在北方汉语几经变更后,温州话仍然保持了很多汉语的古老特征,所以现在用温州话文读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更加通顺。

温州方言发端于唐,成熟于宋现在的温州话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南怀瑾先生曾言:“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先学温州话。”这番话,无疑是对温州方言在古汉语研究学术价值上的肯定。

  “当时的杭州,钱塘文化已具规模,可以抵消随宋室南迁的这股新进文化的冲击,两股文化融合,汴京中原官话渗入吴语而形成了独特的杭州吴语。”沈克成说,由于温州当时交通闭塞,原来的本土文化难以抵御这股同化力量,首当其冲的便是语言,“所以咱们现在说的温州话,其实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因而不难理解,南怀瑾先生为何称温州话是‘唐宋之间的国语’。”

“旧时的温州方言,并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借由其吟诵古诗词更是一种欣赏和享受。”沈克成说,得益于温州话接近唐宋音,用其作诗填词,在平仄的掌控、押韵的谐调上更臻完美,更能体现吟唱文化的特质。 

  这恰恰是温州话难学难懂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普通话有21个声母,而温州话的声母数量却达到35个,因而无法简单地用汉语拼音来标注温州话的读音,造成温州方言难学、难念。 

另一方面,现在的普通话属近代汉语,温州方言属古汉语,残留了古越语的痕迹,两者相差较大,加之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因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俗语,现代人不大熟悉,造成理解上存在难度。“如‘棺材好’“死人好”“贼好”等,用不好的词来作形容词形容好,就是独特又很形象的例子。”

掌握中古音韵地位是成为一个语言学家的重要知识。一个外地人,要分清中古的各种韵类,通常要经过几年的努力,但是对于一个温州人来说,要他们分明白“保”与“饱”、“之”与“支”、“钟”与“中”属于不同的韵类,那是不费吹灰之力,这全得益于温州话。所以,全国的语言学家中温州籍会占了这么大的比例,就不奇怪了。

民间习俗

图片发自简书App


拦街福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后来人们以娱神为名,增加了文化娱乐活动。拦街福这个传承了100多年的温州特有的汉族民俗活动,从清代开始盛行,上世纪40年代后几乎销声匿迹。拦街福在温州究竟起源于何时,尚不得而知。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记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取吉为之,至三月望目为止。”由此可见,至少在清朝中叶,拦街福已在温州各地流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但根据历代诗人的吟咏,早在清康熙和雍正年间,温州已出现拦街福雏形。当时平阳诗人黄云岫在他的《静观楼诗集》写道:“仲春迎会,时久雨乍晴,漫赋记胜,宿雨初收骤日曦,迎神事果有神奇。了无泥淖沾香辇,喜见晴光映画旗。入夜灯明和月照,沿街歌歇值醒移。天人共享升平乐,不是庸愚惑九黎。”这首诗,表现了当年张灯祀神的情景。

拦街福在许多老温州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但在上世纪中后叶,拦街福已逐渐淡出温州人生活。进入新世纪以来,温州曾在2002年、2005年、2009年、2010年、2012年举行拦街福,探索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民俗结合。


图片发自简书App


端午赛龙舟

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

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现在这些习俗都没了)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

现在温州每年都会举行全国龙舟赛,不仅吸引全国的划龙舟爱好者也吸引各国的划龙舟爱好者。

民俗文化

1、温州鼓词 


图片发自简书App


清嘉庆十一年(1806),“温州鼓词”已有艺人白门松演唱活动的文字记载。用温州地方语言说唱,以瑞安话为准,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演唱者自行伴奏说唱,伴奏乐器牛筋琴、檀板、扁鼓、抱月均为演唱者(一人)自行伴奏。十六弦的牛筋琴为全国唯一的独特的曲艺伴奏乐器。常用曲调有“太平调”、“吟调”等,古朴而具温州地方特色。演唱区域为温州市区和瑞安、平阳、永嘉、乐清、洞头、文成等县(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 瑞安素有“鼓词之乡”的美誉。温州鼓词,俗称唱词,源于瑞安,演唱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鼓词于明代由当时民间曲调发展而成,较多保留南戏特点,特别是温州乱弹的声腔和传统曲目故事。“鼓词”有“平词”、“大词”、“门头词”之分。“平词”是平时演唱的曲目;“大词”是指鼓词中特有的《香山》和《南游》两曲目。 

2003年,温州鼓词被列入我省第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补助项目。同年,温州鼓词研究办公室成立。今年,温州鼓词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自申请立项保护以来,瑞安市已收集传统鼓词词本《灵经》等35本、名师演唱专辑55盘、原始道具铰钉琴1把,翻制词盘48盘,出版专集2册。 

2、泰顺药发木偶 


图片发自简书App


泰顺药发木偶是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在泰顺称之为琼花木偶。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其表演场合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庆典活动。据调查考证,泰顺药发木偶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药发木偶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传统戏曲形式,其木偶表演由火药带动,在其他木偶表演中独一无二;在烟花表演中结合木偶表演,在其他烟花中绝无仅有。 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主要有悬丝木偶、杖头木偶、水木偶、药发木偶、肉木偶五大类,其中水木偶和药发木偶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但据泰顺有关部门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琼花木偶就是药发木偶。为此《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泉州晚报》等媒体先后作了报道。几百年承传不断的药发木偶在泰顺发现,为我国木偶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例证。 

3、永嘉昆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明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经过改革发展成昆曲(水磨昆山腔)以后,分化成雅、俗两部分,雅昆曲称为“正昆”,俗昆曲称为“草昆”。永嘉昆剧则是俗昆曲(草昆)的一部分,是地方化、通俗化的昆剧。解放后只有永嘉县一个昆剧团,温州古称永嘉,故称永嘉昆剧。因明代五大声腔,系从温州的南戏发展衍变而来,温州既是南戏的发源地,又是明嘉靖年间海盐腔流传地区,因此,有人认为,在永嘉昆剧中,不但可能保留有“海盐腔”的遗音,而且可能还保留早期“温州腔”的遗音,所演剧目有扮演南宋祖杰故事的《对金牌》,故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永嘉昆剧表演风格十分古朴而细腻,比较生活化。其《荆钗记·见娘》《琵琶记·吃糠》的独特表演,受到昆曲界的赞誉。1984年永嘉昆剧团改为越剧团后,仍参加一些昆剧演出活动。1999年成立永嘉昆曲传习所,排演了现存最早的南宋戏文剧目《张协状元》,2000年参加了首届全国昆曲节演出,获优秀剧目展演奖后,又于2002年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奖”。2003年排演了《杀狗记》参加第二届中国昆曲节,又获优秀剧目展演奖。目前,已招收了10名学员,与11名原演职人员一起,以昆曲传习所的名义演出。 

4、乐清黄杨木雕 


图片发自简书App


“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工艺的一个主要品种,以用黄杨木为原料而得名。浙江乐清是我国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故又称“乐清黄杨木雕”。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的是元代《铁拐李》,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始于清康熙年间的乐清龙档(龙舟)档头、档尾等处的人物、动物雕刻已有相当水平,特别是圆雕技艺运用十分娴熟,这为黄杨木雕在乐清的发展奠定一个极为有利的基础。清末温州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又为乐清黄杨木雕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1909年他的《济癫和尚》获南洋劝业赛会优等奖,由此也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成为客商争购对象,并开始向美国等地出口。建国以后,乐清黄杨木雕得到更大发展,艺坊百花争妍,人才辈出,后继有人。近二、三十年来,又涌现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近10人。木雕技艺也由原来以圆雕为主的形态,衍生出黄杨根雕、劈雕、拼雕等多样形式,使乐清黄杨木雕成为我国传统木雕中最具活力的品种。 

5、乐清细纹刻纸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乐清细纹刻纸”,以“刻”代“剪”,因而称之为刻纸。浙江剪纸以乐清细纹刻纸最为艺精技绝,它是随着乐清龙船灯习俗发展起来的。每年元宵,乐清一些乡镇的民间艺人,都要扎“龙船灯”,并在龙船灯四周贴满细纹刻纸,当地称为“龙船花”。由于装饰龙船灯的需要,乐清的民间剪纸渐渐形成了精工细巧,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艺人们可以在一鲁班寸范围内,刻出42条细线;四寸见方的白纸上,不用任何画稿,仅凭薄竹片压出的经纬格子,刻出几十种图案花纹来。乐清细纹刻纸一般采取中心主题景物(人或动物)与边框细纹图案相配合的形式,层层开光的构图方式来处理。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图案部分,好的细致图案细如发丝,密而不乱,纤而不繁,工而不腻。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曾组织艺人生产,少量出口,七十年代后停止生产。现以民间个体制作居多,从业人员逐渐减少。

6、苍南夹缬 


图片发自简书App


苍南宜山镇八岱村,盛产夹缬印染产品。用药草蓝靛在织物上印花染色,是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夹缬工艺以其工艺手法而得名,始于唐代,在民间流传近千年。因它处在苍南山区,才使这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得以保存下来,被称为印染工艺的“活化石”,实为珍稀。唐代宫廷用丝、绢、锦为主,民间以土布为主,苍南夹缬虽不能与唐代宫廷“夹缬”工艺的精美相比,但在印染工艺上仍保留传统夹缬印染的特色,其艺术风格同样显示出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夹缬印染不但保留了唐代遗风,且它的基本工具——雕板,也是独特的民间艺术品,它既能印简单的图案,也能印复杂的《百子图》、《八仙图》、《状元图》、《龙凤图》,夹缬产品是早年浙南地区嫁女娶媳必备品。目前,在苍南宜山镇还保存着夹缬制作工艺,几个传承人都已年过半百,由于现代物质生活的改变,夹缬产品淡出当今百姓生活,传统的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7、瓯绣 


图片发自简书App


“瓯绣”是我国名绣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悠久历史。瓯绣在清末民初就有大量艺术品远销欧美等国,不少作品赴美国、日本参展,并曾经参加了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建国以后,瓯绣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还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文革后一度衰落。瓯绣技艺精湛,集绣、塑、雕、刻、嵌等工艺于一体,并吸收中国画和油画色彩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小可精致细腻,大可气势磅礴,是浙江省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之一。2001年被列为浙江省工艺美术重点保护品种。近年来在温州市政府的重视下,瓯绣艺人进行了瓯绣传统工艺精品创作,搜集、挖掘和整理即将失传的传统针法技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向以人物见长的传统艺术瓯绣,又发展创新一种极有艺术价值的新品,即瓯绣人像绣、人像发绣艺术,丰富了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

 8、瓯塑 


图片发自简书App


“瓯塑”又名“漆泥塑”,是从我国传统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成。瓯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宋代温州漆艺号称“中国第一”。瓯塑堆漆工艺装饰的经函在温州慧光塔(北宋)出土,迄今已近千年。1962年瓯塑被温州市政府命名为温州优秀传统文化“四瓯”之一,瓯塑艺术由此也得以更大发展。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壁和民间嫁妆品,如梳妆盒以及家具漆器等,耐洗刷而不退色,有“东方立体油画”、“彩色浮雕”之称。具有构图自由,层次清晰,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 

据考证,它是在古代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吸取民间漆器制作技巧发展起来的。在宋代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溱泥塑色彩单调,后来艺人们将漆泥改用多种原料配成油泥。具有配色自由,可塑性强,细腻坚韧,不易剥蚀,经久耐用的优点。外加贴金、镶银装饰,使作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把堆塑和绘画、雕刻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瓯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工艺美术行业。其特点是画面多采,格局不限,层次清晰,大都用于大插屏、挂屏、多扇联屏、挂钟及小首饰箱等,其内容有花鸟、山水和戏曲人物等。作品题材广阔,品种多样,有壁画、挂屏、家具、台屏、首饰箱和各类包装盒等,深受人们喜爱。 

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会场、杭州雷峰塔、城隍阁、省人民大会堂、杭州香格里拉饭店等国内文化建筑,都有其巨幅精品陈列装饰。近四十多年来,还赴3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和艺术表演。中外国家领导人都曾高度赞誉瓯塑艺术,并希望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瓯塑工艺现虽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艺人20余人,但多数为老艺人。瓯塑艺术目前市场虽看好,却因学艺难、效益低,而后继乏人,使此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出现危机。 

9、扫蚕花地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扫蚕花地”是一种以歌舞表演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俗事象,主要流传在德清一带。清代、民国年间,当地蚕农为了祈求蚕桑生产丰收,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期间,都要请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到自己家中养蚕的场所,举行“扫蚕花地”仪式。这种民俗活动由来已久,据说与古代蚕神信仰和祛蚕祟的驱赶巫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因而保存了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后世流变而成为歌舞。通常由一女子化装边唱边舞,边上有人伴奏。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生产全过程,并表演着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地方特产


图片发自简书App


灯盏糕

温州小吃灯盏糕。据说在元末明初刘伯温义军攻温州城的和城内义军联络暗号,为“等斩”糕(意为缚好内蒙古人),温州俗话“等斩”和“灯盏”是同音。另据传清光绪末年,温州人陈大姆、陈碎姆两兄弟,在东门陡门头设摊炸灯盏糕。内馅是猪腿肉和白萝卜丝,外皮用黄豆、米粉浆和面粉拌和,采用鲜猪油炸制。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圆形的菜油灯盏,故得名“灯盏糕”。灯盏糕是浙江温州的汉族特色名点,温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属于油炸食品,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至元末明初。一般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加入面粉,包裹萝卜丝为馅料,油炸而成。


图片发自简书App


长人馄饨

传说“长人馄饨”源于1930年左右,当时乐清人陈立标来温州以馄饨摊开始经营,沿街叫卖。他制作精细,馄饨皮很薄,用盐适当,馅肉用新鲜瘦肉。盖料更讲究,有紫菜、蛋丝、肉松、青菜、浸酒虾米,尤其是汤清见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深受大家欢迎。由于他个子很高,人们都称他的馄饨为“长人馄饨”。


图片发自简书App


楠溪江麦饼

楠溪江麦饼,和面、做陷、包的时候皮的厚薄和烤的时间和火候都是十分讲究的,正是这一步步的精工细作才会有松脆弱、喷香的美味麦饼。传说在南宋初,金兵大举伐宋,奸相秦郐对侵略者纳币称臣,苟且偷安,对抗金名将却一味打击。广大爱国军民对贾似道的卖国行径恨之入骨,于是将麦粉和油放进烘缸里烤制而成。起名曰麦缸饼(卖国饼),此饼别有风味,是旅行必备干粮,最有名的是楠溪江麦饼。


图片发自简书App


清明饼

温州民间,清明节前,乡村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做饼。清明草俗称绵菜。传说有一年清明节,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回家后,那位农民想办法给陈太平送吃的,走出门,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团子。然后混过村口的哨兵,送给陈太平吃。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现有材料来看,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

温州人

温州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人们可以一直看到很多很多的人都在研究温州的经济,温州人不仅依靠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敢为人先也是温州人闻名的一个特色。温州人用他们的精神创造了无数的第一和奇迹,使温州成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

温州是一个只有117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于八十年代初借成为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温州人因地制宜地全力发展轻工制造业。一下子,家庭作坊遍布全城,市场经济异常火爆。通过多年地摸索滚爬,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温州民企逐渐地做大做强,不断地向外扩张了。如今,温州人的皮鞋、眼镜、阀门、打火机、服装、变压器、制笔、印刷品、锁具等等都名扬国内外,中国鞋王、笔王、锁王……比比皆是。

温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民勤劳智慧,独特的沿海优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造就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正如国内外新闻煤体报道的那样,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温州经济最大的特点即民营经济或者说“老百姓经济”。多年来,学习温州、考察温州的人络绎不绝。以“中国民营之都”著称的温州,成了人们观察的对象、研究的课题、教学的案例。作为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的温州。

文物古迹

江心屿

咸通七年(866年),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 宋开宝二年(969年),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1974年,在政府的重视下,原来只有60亩的公园扩建到现在的1000 亩。形成了江中有江,岛中有岛的格局。1981年东西双塔列为温州市第—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东西双塔被国际航标组织列为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2000年,东瓯大桥建成通车把江心屿和南岸的温州和北岸的瓯北连为一体。


图片发自简书App


江心寺

唐咸通七年(866年),在江心孤岛的东山建普济禅院。宋开宝二年(969年),又在江对面的西山建净信讲院。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赐改普济禅院为龙翔禅寺。因寺江中,俗称“江心寺”。其后八百多年里,该寺屡废屡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心寺几将倾圮。现存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1952年进行了修复。1983年,江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东塔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曾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塔高28米,底径8米余。过去外围层层有平座、栏杆和出檐,内有扶梯直上塔顶可欣赏鹿城全貌。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辟为商埠。1894年始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塔顶自然生长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


图片发自简书App


西塔

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全身披绿的西峰山托着砖红色宝塔,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塔周围置青石坐凳,万木扶疏。因塔身倾斜,曾于1982年进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风格。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五马街

由来

很久以前,这条街上住着一个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块石头。每日打草鞋时节,他把草放在这 块石头上慢慢捶软。 石头是青色的,因为捶得长久了,光溜溜,也蛮好看。

一日,有个人看见这块石头,就去对老人说:"老伯,你这块石头卖给我吧,我给你五两银子!"老人听了有些奇怪,摇摇头:"我不卖,这块石头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舍不得卖。 好多看热闹的人都觉得这人要花很多的银子买一块石头,实在奇怪。 那人走了。 老人不放心,怕石头被人偷去了,就把石头搬到屋里来。过了三日三夜,那个客人又来了。他带来更多的银子,想请老人将石头卖给他。那客人一看石头没有了,很着急,赶紧问老人。老人告诉他,已经搬到屋里来了。"几日了?"那客人慌张地问。"三日三夜。"老人说。"唉!"那客人叹了一口气,说:"现在你就送给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宝客。我看到你这块石头上有五匹马,石头放在外面,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长得活泼健壮。你把石头搬到屋里,五匹马没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 说着,那采宝客就把石头一翻,果真石头上有五匹马的影子,只是不动了。 听的人都为老人叹可惜,说他运气不好。老人呢,一点不在乎。他说:"以前我不晓得它是宝贝,但我把它当做宝贝。这五匹马不动了,我捶还是照样便当,还像宝贝嘛!" 以后老人照旧勤勤恳恳打草鞋卖,照旧用这块石头捶草,一直到死。老人死后,大家叫老人住的这条街为五马街。


图片发自简书App


改建

1933年,许漱玉先生在“云章”、“博瓯”二店后面买下30余间旧房拆建,同时将原先砖木结构楼房换成钢筋水泥建筑,将几座楼房联成一体,形成现今规模建筑群。许漱玉以三、四层为剧院,取名“中央大戏院”,即后来的大众电影院。座位近千个,舞台为半圆形,外地来温之名角均在此演出。抗战时期之话剧与宣传节目也大多假此对外公演。时为温州最佳之剧院。


制作:八(18)班 尤多甜、陈妍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55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02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24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44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255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95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068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78评论 1 30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8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965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49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67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00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4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