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才微微变暖。风,还没摆脱冬日略有些刺肤的轻寒。远望树头,还是一片光秃秃的灰黄,近处的草坪还没有返绿的迹象,一切和冬日似乎并无二致。
晚上在办公室加着班,与往常也并无二致,却忽然感觉鼻子有点酸酸的痒,忽而就止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痛快淋漓,但喷嚏似乎非但没有止痒,鼻腔的痒痒感更强烈了,紧接着就止不住又打了两个更响亮的喷嚏,耳朵震得轰鸣,眼泪也开始流下来了。似乎还不够,这回不光鼻子痒,眼睛也开始痒。我忽然发觉不对劲,这不是着凉的感觉。这是春天的感觉,北京的春天来了。
这是春天特有的喷嚏。想想也该到季节了,每年三月到五月,城市耸立高楼里各个办公室打喷嚏的声音就会接连响起。
果不其然,晚上下班一出地铁口,一株樱树挥舞着满枝粉白的花朵,在料峭春寒中翩翩摇摆。美则美矣,可惜我无福消受。
赶紧京东上订购防过敏口罩。这两天,北京的天空蓝的有些刺目,难得这么好的空气。一冬天的雾霾我都没想过带口罩。但在这初春时节,在享受着难得的湛蓝天空和洁净空气时,我却不得不时刻扣紧口罩,恨不得连眼睛都捂起来。
过敏的痛唯有过敏的人懂。不过,这些年来,懂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一个单位的人,一半以上季节性过敏。
小时候总向往城市的生活,繁华、便利、条件优越。可在城市生活二十年后,我却越来越怀念小时候生活的乡下。城市的环境越来越嘈杂,雾霾尾气和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健康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公园街道人工布景虽然精致,却充满生硬与斧凿,远不如乡下一片天然美景的大气与纯净。
过年回了趟老家,曾经玩耍的地方都已荒无人烟,只余下鸟儿还在天空飞过;曾经走过的大路都已被荒草覆盖,已无处下足。旷野一片杳杳无声,只有风吹过枝头发出的呼啸,却越加反衬得四周愈发寂静。寂静得让人感到孤单。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还。乡下已经回不去了,只能在偶尔一次的回乡探亲中品味和怀念一下过往。城市的生活还在继续,只期望城市将来的发展能够越来越人性化和自然化。
昨天在我是科学家公号上看到一篇文章。最近全球城市绿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再野生化。『让人体和城市重归自然:或许有篱笆墙的城市更适合人类』目标就是舍弃过去过于单一的环境美化方式,以自然和野生化为目标,最初是期望『对关键物种进行保护、引入或再引入,以便重塑生态系统,减少人为干扰』,现在开始向人体自身发展。
人体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由生物有机体和大量共生微生物组成的。共生微生物是生存在人体表面或体内的数以亿计的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经过千万年的自然进化,人早已和微生物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最佳组合。但随着近百年来科技的进步,消毒和杀菌制剂广泛运用,让人们生活的卫生程度大幅提高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和共生微生物系统间的攻守平衡。千万年的和平协定被打破后,失去了对手的人体的免疫机制一时难以调整过来,就开始对各种其他的各种外来异物做出反应,过敏就开始呈现高发态势。过敏本质上是科技和文明发展的一个副作用。
此外,现代城市绿化建设,为了追求必要的景致和达到好养好管理的目标,从全球引入大量外来优质绿化物种,大多是我们祖先们并未接触过的,它们产生的花粉等异物自然也容易被失去对手的免疫系统视为敌人,诱发过敏。
除了物种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化还带来一个问题是,物种分布不均匀,部分物种呈区域密集和季节密集,比如各大公园春天大量栽植的各种季节性花卉,都是诱发过敏的源头。
为了让与城市居民共生的微生物变得更“自然”,或者说更“健康”,研究者们在不断探索城市设计的新方法,比如,提出了微生物群系的“再野生化”,即重塑城市居民的微生物群落,使其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有益于人体健康。
这些技术目前还处于历年的探索阶段,是否真的能实现仍然是未知数。即便真正实现,也是无数年后的事了。我们这一代注定将在不断的喷嚏中度过一个个精致的春天。唯一的奢望就是在春天来临时,能够不那么忙,回老家避开这繁花似锦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