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陈炉燎疳

还是错过了,看到朋友圈和文友们接连不断地发出的义兴燎疳盛景,心里是一串串地遗憾。下班离开办公楼前长长的甬道,只想着去耀州街巷买几斤当地火梨,晚上就了冰糖蒸煮,降降这歇了七天春节假又连续上了九天班带来的燥火,火急火燎回到家填了肚子,再看手机,已是八点过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日元宵,连自己的单位也组织了节日活动,午饭还是在姨家吃的饺子和汤圆,怎么会忘了今夜的燎疳了。返回去思量,也平静了许多。一则身边没有几个人还会记得今夜要有这么个仪式,二则是近十多年来,自己也很少参与家乡的燎干活动了。忘记一件事很容易是因为它在你心中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不管文人把它写成燎疳还是燎干,我从识字起,心里一直认为它应该写成燎干。

图片发自简书App

燎干只有过年前后才有。

最早的燎干应该是除夕。那时候农村通电才不久,家家户户都用十五瓦的灯泡,萤火虫样灯火照得了屋里,只有天窗和门缝里才透些光亮出来,平日,舍不得多用电,暮色降临,整个山村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到了过年时,这种景象才有所改观。

农村的晚饭下午三点就已经结束。冬季天短,吃饱后,大人从屋里墙角扯下一根麻绳,扛了镢头准备上山。十岁左右的男女孩子也拎了根细绳,跟着大人屁股后面。这天的任务非常单一,就是比赛谁扛回家的柴禾捆更大。

燎干是不用门前柴火堆上的旧柴火的,新年新枝新火。进了山的大人挑选好目标,甩开膀子连根带枝把粗大的灌木挖出,木柴的种类他们从祖先那传承下来的经验足够轻松选择。玛瑙刺等过了一冬,枝叶还末返青,狼牙刺枝杆带油,都是易燃的好柴禾。当然还要挑选些去年的蒿枝,垫在脊背后隔开硬材的尖刺,更多的蒿枝交由孩子打捆背回,柔和而不重。

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太阳落山前从不同的方向流进村落。下雪的年份,这种景象也不中断。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女人们忙碌在灶火上,又是准备捏饺子,又是拿出早晨就蒸好的鸡娃馍和各色馅的包子,吩咐男人祭拜各路神仙和祖宗,完毕后让孩子们打着灯笼去自家门前开始燎干。灯笼一般都是去年收拾起来的旧灯,新年的灯笼要等到正月十五才有。

比赛的味道从头到尾都有,虽然大家嘴上都不说。第一个领头点火的人必定是最勤快手脚麻利的人,门前火焰最高人声鼎沸的人家也必然是勤劳之家。

孩子们爱凑热闹,点完自家的,追着打着提着灯笼赶到别家去看燎干,被邻家大叔伸手抓了过去,高高抡起,从火焰上飘过。胆大的高声欢笑,胆小的嚎啕大哭,大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鸡娃豆包,拍着肩膀逗,直到破涕露笑。

半大小子最活跃,在老人们的鼓动下,健步飞跃,来来回回穿越火线。女孩子只有在火势渐小时才敢尖叫着跨上一回。


图片发自简书App

燎干的柴禾必须烧尽。农村人都懂人心要实火心要空的道理,架柴时必是三角形直立,火势顺风而上,飘扬起的火焰直冲天空。待到火势塌陷,用铁锨将未燃尽火灰盛起,用力洒向天空,明明灭灭星火从天而降,映红了原本黑洞洞的天际。这最后的奋力璀璨,让在黑暗中生活久了的人们从心底发出最畅快的呼喊!

再来一锨,再来一锨,再来一锨,直到灿烂散尽!

我总是忘不了那样的场景,那是所有见过的烟火中最原始最雄壮最美丽最令人心动的记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孩子们围着留有余温的火堆找一个可以横着或着竖着的位置,翻来覆去转着角度烤炙从家人手中接来的灯馍,等到焦黄时要饱食而归。今晚,他们要享用神仙以及祖宗同等的待遇。他们要让所有人眼馋他们的拥有,灿然的焰火照亮了常年的黑暗,喷香的食物填饱了所有的饥饿!他们还要保留这份幸运,不能让眼红的妖魔鬼怪夺走,最后,他们用小手扛起巨大的铁锨,把明灭不断的余烣沿着村道送出村外。

燎干这个称呼之外,当地也把夜晚的这堆火叫暖干,当不是字词叫转音的结果,在年终休憩和总结时,祭祀天地神,也寄托了自我心中的希冀和感觉,寒冷的季节和黑夜,暖意随着图腾般的火焰升腾。

除夕之夜,十五之夜大燎,正月二十三和三十之夜小燎,陈炉乡村到现在仍然保留着这千年风俗,每次回去过年,都能遇上负柴归来的汉子,女人一般都不再去上山拾柴了,闲拉几句,但很少有从头至尾参与一番寄托希望感受温暖的家乡暖干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感谢网络,也请朋友谅解,盗用了你们燎干原图,图中文字标注原创作者,在此特别说明。其它图片为本人拍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