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昝玉姬
【打卡始于】2023年8月28日
【日精进打卡第203天】2024年10月9日
【今日读书】
【书名】《中国国家地理——长江》
【用时】60分钟
2024年10月9日星期三 共读第六天 长江流域古文明及江汉运河168页-215页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历史,今天的阅读内容涉及长江流域历史文化,而且讲到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摘录一下:
1.末次冰期的盛期,东海海面比现代低130米以上,长江中下游干流及其支流都曾发生下切,区域内地貌景观与现代平原广布的特点有很大不同
2.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冰后期气候的来临,东海海面快速上升至距今7000年前后达到大致现代的高度
3.距今约10000到8500年时,以浙江中部山地钱塘江流域一带为主的一些人群以狩猎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同时,已开始在河流谷地和山间盆地平原地区种植水稻,并在一些台地上营建定居聚落,由此形成了该地去新石器早期的上山文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源头。
4.距今8000年前后,新石器时期的鲜明拓展到山麓平原地区,形成了以跨湖桥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但距今7000年之前,由于海面波动性升高,这一文化在平原地区消失,相关遗址也被有海水影响的淤泥沉积覆盖。随东海海面上升的过程中,长江,钱塘江及淮河等河流泥沙由于海水顶托而在下游及河口地区快速淤积。
5.致距今7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及宁绍地区的陆地平原景观已基本形成,但河湖水域仍然广布,新石器中期的先民开始在山路和开拓平原的一些台地上营建聚落,在聚落附近的山地或平原进行狩猎采集,在附近水域进行捕捞,同时在附近平原地区种植和收获水稻。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6.5800年前的江苏东山村崧泽文化贵族墓地,5300年前的安徽凌家滩文化贵族大墓等,标志着长江下游地区在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基础上,开启了向文明社会过渡的社会复杂化进程。
7.约距今5500年前后开始,东海海面有所波动性下降,环太湖平原地区陆地进一步扩大,水域进一步缩小,河湖水位有所降低,为新石器文化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地貌与水文环境
8.距今5300到4300年之间,由于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的良渚文化人口和聚落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了以杭州良渚古城为都邑以及分布于各区域的中心聚落和普通聚落为特征的多级聚落结构
9.良渚文化末期,海面开始有所上升,水文环境的变化可能是良渚文化快速衰落的主要原因。后续的广富林文化聚落稀少,文化水平远不及良渚文化时期。广富林文化之后,泛洪过程进一步加剧,并延续了数百年,导致长江下游地区文化发展处于一个相对低潮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