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副产品》是郑也夫的著作,当然也是罗辑思维推荐的书目,粗粗读完一遍,的确感到书里的观点很新奇,正如罗胖所言,通过观察人类文明的创新史,最后给了一个特别毁三观的结论:人类文明那些重要的里程碑——婚姻,农业,文字,印刷术,根本不是人类有意识研发出来的,而是其它目标行为的副产品。
在生物的世界中,从无性繁殖发展到两性繁殖,如果说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来分析的话,这里似乎会有很大的疑惑点,因为无性繁殖无疑要便利的多,那为什么两性繁殖却成为大多数动物的繁衍方式呢?尽管迄今为止仍未达成共识,但很多生物学家相信,两性繁殖因其物种内部能造就出更为多样的品性,从而具备了更大的适应性,特别是在不同的或者变化的环境中。无性繁殖中没有“新”成员的出现,两性繁殖导致了几乎每个成员都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个性。同为两性繁殖,外婚要比近亲交配产生更具适应性的后代。很多动物近亲交配的杜绝,是幼崽性成熟伊始就被驱赶出去过独立生活的副产品。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复制产生不了新的因素。如果从这里引申到我们的现代生活的话,国内的很多产品都说是山寨的,在我看来,山寨也不是简单的复制,它也会经过一定的技术改进和产品优化才推向市场的,然后通过市场的反馈逐步迭代升级。就像是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碎片化的文章信息后,如果只是简单的复制在脑海里或者在脑海里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影像的话,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永远无法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接收了新知识或者新思想后最好的办法是可以将其融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搭建自我知识体系最坚固的堡垒,这样就无需担心随着时间流逝所学到的知识也随之付诸东流了。
再回到我们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中独有的文化现象,文化为了获得新的生机,也是以其能够想象到的方式增加新因子和多样性。中国古代便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作为人类文明里程碑的那些制度,发明,符号系统,生产方式,在其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新因子是如何涌现的呢?
一、给予
农业不是人类目的性行为的产物,那农业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因为上天的给予,上天给予的圣米太过丰厚,因而彻底改变了获取者的行为。首先令他们改流动为定居,定居又带来了始料不及的生育提高和人口增加,这便又导致了更多粮食的需求,乃至最终锁定农业,不可能再返回到采集狩猎时代,继而农业带来或者强化了阶级的产生,这一连串的改变,微观层面似乎都包含了当事者的意愿和目的,但宏观层面来看,却是受到丰厚给予的驱动和控制。这一丰厚给予日后带给大多数人的是极度的辛劳,采集和狩猎要比农业轻松惬意多了。仅从农民的生存质量可以看出,农业并不是他们有目的性的选择的,是一种给予——接受的副产品。
给予是好是坏呢?凡事都有两面性,记得很久之前罗胖的语音中曾经说过,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再是追究事物的好坏或者对错,因为事物还有个灰色地带。从国家层面来讲,在我国偏远的山区有很多贫困的人口,国家从人性化治理的角度给予贫困山区大量的粮食和钱财物,这一定是好事吗?非也。过分的给予反而无益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个人层面来说,父母给予了孩子很多很多,但是一定要谨记,过犹不及。过分的给予便是对孩子的溺爱。幼年时,困境中,过分的给予会腐蚀孩子的自立。因为置身与残酷的大自然中,大部分动物选择的生存策略是自立,我们也要让孩子学会自立,独立坚强的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我想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二、借用
借用就是移用。很多移用都是无偿的,比如观念。文化与技术的借用则常常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古代中国人是借用了三种异域文化——变图像印章为文字印章,从石碑中衍生出拓片。以自己发明的纸张光大印度的佛印——基础上,发展处了雕版印刷术,这都是一连串借用之不期然的后果。
借用可以带来足够创新的因子,今天的中国制造的水平提升同样是当年山寨阶段的技术积累。
三、杂交
杂交的产物必定是新物种。印刷术在欧洲的风靡,依赖于字母文字和铅活字的绝妙结合。文化进化中最大的变异产生于文化的杂交,这个时代有多少跨界杂交的新物种来势汹汹,让很多传统行业全无招架之力。微信打败了中移动,滴滴打车横扫出租车行业就是活生生的现实。
四、发明
武器的发明意外导致了婚姻,因为账务武器,人类部落的弱者终于有机会打破强者的性垄断,促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新东西的发明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新局面,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带来的问题,只有靠更新的技术来解决。
五、互动
作物被人类驯服失去野性,而人类同时也被作物驯服,不再做身无长物,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人类的生活节律从此配合作物的生长节律。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事者的目标和手段,想想你和自己的手机,到底谁驯服了谁?谁比谁更着急找电源和WIFI?
一部文明史,不是人类目的性行为造就的,伟大的发明常在意料之外,而非计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