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顾一下1至9章,第一章是总纲,在强调“道不可须臾离也”“君子慎其独”的基础上,点明主题,加以解释,说明作用。喜怒哀乐表现得合常理,有节度,可协调,能谐和,便是“中和”(中庸)。人人中庸,则社会井然,天下太平。2至9章,二、四、六、八章分别从时间、程度、人物几个维度来界定,说这个“中”是“时中”,是“无过无不及”,说大舜和颜回就做到了“中庸”。因为“随时”都要“处中”,因为“过”不行,“不及”也不行,因为“圣贤”寥寥,对中庸的拿捏尺度实在不容易把握,所以三、五、七、九章才感叹道“中庸其至矣乎!”“道其不行矣夫。”“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中庸不可能也。”总之,子思的意思是:中庸很难,但通过努力可以接近或达到。
十、十一章仍是二至九的延续,还是引用孔夫子的絮絮叨叨:“懂中庸难,做中庸难,达到中庸难乎其难!”无论是以柔克刚也好,还是勇武好斗也罢;无论是怪力乱神也好,还是持道有始无终也罢,都不符合中庸的境界。只有中立不倚,矢志不渝,循道不悔才是中庸正途和精神力量之所在。通观1至11章,子思反复引用祖父孔子的话,反复强调中庸这一儒家理念,反复申明适时守中,适度守中,因人守中,善始善终,久久为功的道理,从而为每一位读者的内心浸润着儒家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