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求最优解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走进死胡同。

(一)何为理性

似乎目前我并没有办法做到100%的理性,因为理性除了受个人的信息面影响外,还受当下的价值认知和判断影响。

比如有时会好奇为什么有人愿意选择读冷门到爆的PHD

比如有时想知道放弃211title 去从事学历完全发挥不了优势的行业(然而在见过很多案例后,发现这个现象并不少见,社会对个人选择的制约性太多)

我时常羡慕那些不用考虑生计,也就是不用苛求成本回报比做出决定的人。

(二)评估

理性的决定要衡量自身的段位、预期风险、预期成本、预期收益等等。其中预期收益是较难评测的,因为不清楚带来的心理效应与物质收益的权重与数值是多少。或者预期收益最小值的衡量方法,可以粗略地用“放弃这个选择所带来的代价”来衡量。

(三)决定

另外,死胡同不仅仅是衡量收益-成本的方法,同时还受个人理性的限度影响。这点的痛苦在于,评价决定的收益-成本的侧重性更多地在于事件性质。但人存在很多心理上的弱点,比如“我全都要”、“追求体面”等等,这些心理的弱点分分钟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所谓理性输出的结果。或者有时会觉得所谓的最优解存在可观环境的局限性,这种理性带来的无力感才可怕。

(四)催化剂

模棱两可的价值偏好、差不多的结局对比呈现,两种约等的状态并没有夹逼出一个满意解,缺乏内驱力的我,只能妄想寻求外部环境因素诱发自身的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