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已经过去了1/6。每次到了年末,尤其是在年过25岁之后,我都问自己:这一年我都干了点啥?然后一堆黑人问号。所以我决定把2019年的1/6记录下来,因为是三月初才做出的决定,前两个月的事情可能因为时间比较久不够准确了,再加之我记忆力比鱼的“七秒记忆”可能就略好一点,所以以下纪录可能不够精准。但所幸还算真实。我把这1/6的我的2019年人生分成了以下三个板块。
健康:2018年上旬,准备参加泰山马拉松前,我的膝盖突然开始疼。其实2017年底,膝盖已经觉得不舒服,但一直未在意,因为身边跑步的朋友也经常说跑完会觉得膝盖有点不适,我把它当成了跑者们大约都有的”通病“——既是大家都有的”小小的一点毛病“,我是不是有点太过矫情和小题大做了呢?而且对跑步的热爱大过了疼痛,疼痛也并没有到一定要去就医的难受程度,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因为我懒吧。一直到泰马降至,我的膝盖开始”抗议“主人一直以来的置之不理。用了很多膏药和口服药,效果不佳,终于还是把自己送进了手术室。中旬做完微创手术,躺了两个月后,膝盖像手术前一样,又开始恢复到无力状态。2018年下旬经历了两家不同医院的复诊,得到的是相同的”CT没啥大事,但不能再运动“的诊疗结果,以及一大堆的药,我开始了漫长的和这种不适的相处过程。冬天膝盖更加不舒服,但靠着电热毯,居然也熬过了一整个冬天。过年时候,膏药过敏,我的右膝起了一大片红色的小疙瘩——痒,但终于不疼了。我不知道该庆幸还是该无奈。于是放弃了膏药,吃好喝好,调整作息,别太累,多把精力投入在其他事情上转移对膝盖过多的注意力,以及放平心态,时间到了今天。这中间经历过崩溃大哭——为了单纯的生理上的疼痛而大哭,我不知道别的成年人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或者会不会觉得我太娇贵了,以及以后我的人生还会不会再来一次像这样的经历——但此时我觉得都不重要了,无论是别人是否经历过,别人怎么抱持质疑的眼光,或以后我以后人生再次发生的概率,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当下。
怎么做:2019年年后,我重新投入了复健——在知乎上找各种相关帖子,学里面的康复知识并在自己身上实践/调整——中午跑到没人的六层大厅里靠墙静蹲,晚上睡前滚泡沫轴,甚至是坐在办公室里微抬高右腿保持十几秒,等等。熬夜到十二点挂专家号,重新再找好的骨科/康复门诊科治疗,或是采取之前一个医生的建议去做烤灯去做理疗。总之,不再像之前一样——被疼痛折磨地越来越丧气,轻易地缴械投降觉得下半辈子可能要跟这种不适一直“和平相处“——我都还这么年轻,而且也并没有全力尝试,怎么会这么”佛系“或者说是容易放弃呢?联想到平常工作生活里遇到“拦路虎”,我会不会也是如此,总是很快缴械投降?总之,借用一个我很喜欢的小姐姐的话:给我全力以赴后的运气(原话找不到啦,大意是这样)。先努力吧,无论是身体,工作,学习,或是生活,努力之后,再佛系也不迟啊。
学习:其中这部分又分为读书/其他。关于读书:2019年开年的两个月,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先去看了电影,我觉得电影也挺不错,电影那种充满压抑绝望但又给人希望勇气的气氛烘托,有点起鸡皮疙瘩有点震撼的感觉)/瑞达里奥(被称为投资界的乔布斯)的《原则》/动机在杭州的《幸福课》(知乎盐系列)。读的不算多,但还算认真:做了摘抄,还写了一部书评。对于读书这件事,只想说:虽然而知也无涯,吾生也有涯,但是,一来,能在20岁的尾巴重拾读书之乐,算算其实留给自己的读书时间还算不短,就忍不住偷着开心。 二则,书虽然不能读完/穷尽,但能从每本书里多少学到点啥,甚至是学以致用,在工作生活里实践,岂不是很棒很酷的一件事。三是,读书让我认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或是现实里一起读书的朋友,或是网上读了同一本书的朋友,或是写书的作者,又或是书里的人物,后三者,我们穿越空间或是时间相遇,因为同件事开心/激动/难过/落泪,这感觉挺奇妙的。
关于其他(TED/《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互联网运营的课程):TED:二月末,开始听TED,利用中午刷牙时间看一个视频。诚推两个——《被拒100天》《做勇敢的女孩》。前一个的演讲者特别逗,完全不是我打开视频前所臆测的那种——被拒绝后经历了自我疏导,慢慢和自己和解——而是从头到尾都很乐观,尽管这位演讲者因为小时候发生的事,对被拒绝有了心理阴影——我被演讲者的乐天感染,也对他设计的“被拒绝实验”而激发了好奇心。其实,演讲者讲的就是对自己做的一个脱敏治疗——不要再对别人的拒绝那么敏感,更不能因此而自我怀疑甚至是自我否定。当做完了这些“心理建设“,也许再多实践个几次,我也许也会改观,不会再觉得,被拒绝好像是天要塌了,而是真真切切地知道,这是多平常的一件事啊。后一个视频欢迎妹子们自己收看,看完我只觉得对演讲人肃然起敬,不要再被完美的标签所束缚甚至绑架,要去做个勇敢的女生,有点燃。《时间的朋友》:通勤路上听完了罗振宇今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也许2019年确实不是那么“风调雨顺”的一年,但不管大环境怎样,积极做事/认真积累,是现在唯一我能做的事,也是对以后有正向回报的事。互联网运营的课程:听了知乎上的两个跨行做了互联网运营的老师的Live,听了拉勾网联合创始人鲍艾乐的关于职业规划的live(也可能是2018年末听的,记不清了)。看了比较有名的运营相关的书《运营有光2.0》(只读了一点),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学会运营这个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营自己的人生(原话没找到…)。
关于学习的一些思考:学习这块,学的都是一些很零碎不成系统的东西,有点苦恼。但也知道业余时间系统学习要付出金钱/时间/精力,要跟工作和生活互相平衡,而且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也尚不知我到底要什么,去往何处,只能不断安慰自己:多少有用吧?以及所有这些下意识打开过的音频视频,刷过的帖子,读过的书,会慢慢指引我去往一条路:总要先去做,总要行动,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和不断地在错误里修正调整。2019年剩下的5/6,打算开始写东西。即使知道一开始可能写的很烂——总要先走出第一步,总要先完成。也知道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输入,以及面对没灵感时绞尽脑汁的“折磨”——做任何事都不容易,不要一味只看到困难,或者放大困难,而是细化分解成可落地的小目标,多想怎么完成它。更不知道这条路通往何处——跟职业相联系,做一个互联网运营?或是内容编辑,那做什么方向的?还是只是爱好?又能坚持多久?我只知道当下我想写东西,我想“说话”——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好,虽然算不上精准,但也还算真实。或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学到的付诸于笔墨也罢,如果有人喜欢看,那就更开心了。总之,努力把输入和输出相结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写出对别人有一点用的干货。同时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工作:写到这个板块,我都很憷,也是我最后才开始写这部分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它很重要,也因为我真的很困惑不知该写点啥。2019年好像和以前一样,又好像不太一样。年底的总结会议上,有同事分享心得体验,其中有一点:既要有长远目标,也要有眼前的kpi。要能为了长远目标而能对眼前有一定的容忍度。而且要对前期投入有耐心。我不想把工作只当作吃饭的工具(我觉得也并没有错,有些人更喜欢安稳,更喜欢把时间投入到生活里,或是求取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但我可能有点贪心,我希望我的工作能给我一点成就感。电影《寿司之神》里的那位师傅,做事做到了极致,我敬佩并羡慕。我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想法就是,做个专注的匠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点积累。以及结合时代发展的形势,输入相关的新知识(比如互联网大潮下,也要学习技术,用技术更好地帮助内容。说到互联网,今年读的至少两本书里,都被作者推荐要学习编程,如果今年时间充裕很想学,也很想知道自己学到哪步,咳咳,学不下去…)但最难的可能就是,我不知道要往哪条路走下去,如果去往另一条路,还惦念着其他可能,看似多向发展,实则什么都会做不好(我头脑笨,不排除做啥啥行的人)。
未来工作的一点想法:关于未来,其实,我还没想好。坐在办公室里,此刻,2019年3月6日晚,一个普通的工作日的夜晚。写完这篇文章,我也不会立刻茅塞顿开,如有神助,眼前清晰明朗,但只要先去做,先行动,先完成,然后犯错,分析,总结,调整,再次行动,才会有我到底适不适合/喜不喜欢的困惑吧?什么都没做,就去说我不喜欢,我不适合,如果以后老了回想起来,我可能会后悔的吧,后悔为什么没做,为什么尝试。如果遗憾是每个人人生必修课的话,我比较希望能让我后悔的事,为啥我没那样去做,而不是,没去做。所以我动笔写了这篇文章,做了自己因为懒也好,因为害怕写出来很烂甚至遭遇没人阅读的尴尬也罢,或是各种借口托词而不断被推后的事。感受么,我觉得还挺爽的……
2019年3月6日晚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