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文学活动曾经长期担负着人类语言教育,社会认知、精神生活品质提升与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这恰恰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今天,虽然阅读媒介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文学活动在这几个方面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这也是2017年版语文课标中设置“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出发点。
一、学习价值与定位
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包括文学阅读与文学写作两个方面。课程标准将“文学创作”表述为“文学写作",并不是削弱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而是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业压力,降低一点儿写作要求,减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担心甚至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兴趣。
二、学习目标与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如下规定: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以上几点分别从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两个方面来描述学习内容目标。
在文学阅读方面课程标准首先对阅读目标、阅读范围、文体类型等方面做了具体描述,其中关于阅读的关键能力的描述是核心。文学阅读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等等。这些学习目标内容涉及审美体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这对本任务群的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引价值。
学习目标与内容中还包含了文学阅读方式方法的要求,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等。关于阅读方式方法的要求,有三处表达要加以注意。一是推荐了精读这一阅读方式。高中阶段必修课程的学习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利用好课内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精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才有可能迁移到课外独立自主的阅读中。二是强调将文学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引导学生把对文学作品所建构的文本世界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的理解结合起来,在体验、联想、理解中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外。三是培养写读书提要,记笔记和随时分享的阅读习惯,把阅读方式转化为习惯。
在文学写作方面,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这虽然不是直接指向文学创作,可是把握了文体特征,如新诗的分行、意向、节奏、个性化的独特表达等有关文体特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创作新诗,学生借此可以体验语言的独特、美丽,更自觉地经营自己的语言表达与意境塑造。二是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注意灵感的捕捉、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等,都是利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有效途径。三是注意分享与借鉴。文学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分享彼此的作品,既有利于切磋文学写作经验,也是分享人生感悟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好途径。另外,教师应把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对激发创作欲望和提升写作水平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任务群对写作的建议,除了文学写作,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如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以及研究论文等。文学作品一些形式,如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以及研究论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固然离不开感受和体验,但在阅读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或者对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提炼,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久而久之就可能变为宝贵的阅读图式。这是高中阶段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层次和阅读效率很有帮助。而撰写读书笔记、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都是常用的文学阅读要求和作业样式。
三、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2.5学分,45课时,大致可以安排诗歌9课时、小说16课时、散文12课时、戏剧8课时。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不含读书笔记和提要)。
课程标准指出:“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 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本任务群的 “教学提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该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一是强调专题学习,二是强调自主学习,三是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其中,第一点是关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它要求教师在组织阅读时,尽量围绕作品反映的某一社会生活内容,或对学生成长有关的某一话题,来设计专题、选择材料。例如,围绕“家国情怀”“母爱”“战争与和平”自由与责任” “人类的苦难,环境与自然”等组织专题阅读,避免按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或文体知识组织阅读内容。第二点是关于学习方式的。它提醒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重点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自主完成阅读,通过广泛浏览和细致品味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积累语言,而不是由教师代替他们去阅读和分析,更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第三点是关于教学组织的。它要求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过程的开展以及阅读评价的实施中要发挥恰当的作用,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要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和保障。
以上是完成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总体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涉及许多其他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也需加以注意。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主要阅读对象
文学作品最是卷帙浩繁,它们诞生于不同年代和地区,不仅思想旨趣多样。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因此,只有尽量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获得相对丰富而有益的滋养。对文学经典的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一般来说,文学经典主要包括能深刻反映人类母题的文学作品,如反映“生与死、爱与仇、选择与放弃”矛盾的《哈姆雷特》,反映“战争与和平”影响的《战争与和平》,深刻揭示人性弱点的《阿Q正传》;文学史上已经有共识的作品,如中国的唐诗宋词名篇、欧洲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名著等;不同时代都在读,能使人常读常新的作品,如《堂吉诃德》《红楼梦》等。阅读对象的选择既要兼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体及创作风格的优秀代表,又要避免按文学史框架机械地安排阅读内容。
(二)以丰富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为一项主要目标
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丰富情感和审美体验,因此,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要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来设计,重点帮助学生走进作品所呈现的情境和精神世界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引导学生将文学阅读与现实生活关照和自我反思联系起来,以提升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教师在教学时应避免琐碎的文学知识讲解、孤立的语句分析和单纯的表达技巧鉴赏。
三、设计有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呈现的往往是鲜活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尤其要注重整体性,教师应提供真美面整或完整的情感体验,? 因此,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入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意益 情境或富有自发性碎的问答来组织教学。 避免用肢解式分析或零
(四)协调精读与泛读、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语感的影响方式往往是潜移致化的,因此,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介绍有效的阅读方法等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把精读与泛读、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以精读为基础,以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的目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爱读书、多读书的风气。
(五)适当借助文学创作和批评理论,提升学生的文学活动层次
人类在数千年的文学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读书和创作经验,如中国古4的“赋比兴”“知人论世”主张,古希腊的“模仿说”,近现代的“移情说"“接受美学”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财富。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位文史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适当了起一些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相关理论,以便学生更有效地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根高文学写作的自觉性,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平衡基本阅读要求与个性选择的关系
文学活动是个性化色彩很浓的活动,因此,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也应该体现这一特点,从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式的运用,到阅读评价的实施,以及与文学写作有关的活动组织,都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为个性化留出适当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写作。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文学创作、演出海报、个人反思日志等。同时还要了解并记录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审美情趣、思维特征以及合作能力等,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学习过程,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尝试建立班级网页、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的读书心得、精彩点评、文学创作等,将学习的真实过程详实地记录下来,让学习过程进入评价成为可能,同时这也给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提供可能。
3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理解
文学与写作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教学包含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所以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2017年版语文课标中设置“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出发点。
一、学习价值与定位
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二、学习目标与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如下规定: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以上几点分别从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两个方面来描述学习内容目标。
在文学阅读方面课程标准首先对阅读目标、阅读范围、文体类型等方面做了具体描述,其中关于阅读的关键能力的描述是核心。文学阅读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等等。这些学习目标内容涉及审美体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这对本任务群的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引价值。
学习目标与内容中还包含了文学阅读方式方法的要求,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等。
关于阅读方式方法的要求,有三处表达要加以注意。
1.精读。利用课内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精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强调将文学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在体验、联想、理解中阅读。
3.培养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研究论文的习惯。
在文学写作方面,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三点:
1.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如新诗的分行、意向、节奏、个性化的独特表达等有关文体特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经营自己的语言表达与意境塑造。
2.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注意灵感的捕捉、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等,都是利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有效途径。
3.注意分享与借鉴。分享彼此的作品,提升人生境界。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读写结合起来,激发创作欲望,提升写作水平。
三、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2.5学分,45课时,大致可以安排诗歌9课时、小说16课时、散文12课时、戏剧8课时。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不含读书笔记和提要)。
课程标准指出:“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 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本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该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
1.强调专题学习。教师在组织阅读时,尽量围绕作品反映的某一社会生活内容,或对学生成长有关的某一话题,来设计专题、选择材料。例如,围绕“家国情怀”“母爱”“战争与和平”自由与责任” “人类的苦难,环境与自然”等
2.强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自主完成阅读,通过广泛浏览和细致品味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积累语言。
3.支持学生学习过程。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要体现主体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和保障。
教师注意事项如下:
1.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主要阅读对象
文学经典主要包括能深刻反映人类母题的文学作品,如反映“生与死、爱与仇、选择与放弃”矛盾的《哈姆雷特》,反映“战争与和平”影响的《战争与和平》,深刻揭示人性弱点的《阿Q正传》;文学史上已经有共识的作品,如中国的唐诗宋词名篇、欧洲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名著等;不同时代都在读,能使人常读常新的作品,如《堂吉诃德》《红楼梦》等。阅读对象的选择既要兼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体及创作风格的优秀代表,又要避免按文学史框架机械地安排阅读内容。
2.以丰富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为一项主要目标
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丰富情感和审美体验,因此,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要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来设计,重点帮助学生走进作品所呈现的情境和精神世界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引导学生将文学阅读与现实生活关照和自我反思联系起来,以提升思想境界和审美
3.设计有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
教师应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入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意蕴。
4.协调精读与泛读、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培养阅读习惯
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语感的影响方式往往是潜移致化的,因此,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介绍有效的阅读方法等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把精读与泛读、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以精读为基础,以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的目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爱读书、多读书的风气。
5.适当借助文学创作和批评理论,提升学生的文学活动层次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相关理论,以便学生更有效地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提高文学写作的自觉性,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6.平衡基本阅读要求与个性选择的关系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写作。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文学创作、演出海报、个人反思日志等。同时还要了解并记录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审美情趣、思维特征以及合作能力等,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学习过程,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家校联合尝试建立班级网页、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的读书心得、精彩点评、文学创作等,给学生更多的互动交流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