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刘传说:
1、头脑中飘过的思绪,或脱口而出的观点,通常是一两句话而已。如果有样貌,应该就是一条又一条的清单。
2、于是,写清单就是把你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整理下来。这种方式非常轻,写作上不需要什么技巧。
3、清单体其实是卡片写作的变种。卡片写作,一张卡片上写一个知识点或观点,也就几句话。当你需要写整篇文章时,拿出卡片来一组合就成型了。
4、之前我一周一更,实际上是每天的碎片思考组合,但绝不是拼接就我那了,还要用逻辑重新整理一遍才可以。实际上,我一直都有每天写一两个观点和思考的习惯。在我的笔记本里,有一个分类就叫做“碎片思考”。
5、但是,大型文章的更新频次较低,以我这个年龄的积累远不及万维钢、吴伯凡、吴军、李笑来等得到上的老师,他们能日更且保持极高的质量。不过没关系,承认差距,慢慢来。
6、所以呢,清单是写作上的刻意练习方法。第一天可以5个点,几句话。第二天再多一点,第三天再全面一点。进二退一的方式逐渐打磨写作速度。想起以前练跆拳道,压腿的时候进二退一,很快就能下一字马了。
7、写清单的速度很快,但我发现自己却不能以同样的速度写书中的内容。前段时间开写心智加工部分内容,于是翻阅之间整理的资料,发现要向读者以直白的方式讲清楚很多概念,我自己还需要更深入到知识的源头的源头去学一遍。一个章节8000字, 竟然足足耗了一周时间。
8、但若按写清单的速度,8000字可能也就2个小时而已。但是呢,尺度大了,就不一样。把一个人同比例放大25倍,他将会站不起来。因为放大25倍,体重是指数级增加,而膝盖压强是倍数增加,所以他必然倒下来。所谓大,并不是小的集合或堆叠,大了就不一样了。同样的,大型文章不是清单的堆积,真正的写书不是文章的堆积。
9、写和锻炼一样,都要达到力竭的效果。健身中若不做到力竭,效果极差。写作,即便是清单,也要在写作的那短暂时间里,最大努力调用认知资源去讲清楚一个小问题。
10、怎么写呢?今天看到或想到一些生活的碎片细节,我尽可能去用存量知识去解读它。比如遇到租房问题,比如看书看到一段有趣的经历,比如今天骑ofo被一个大妈怼说是她的车,我都在想,能用什么知识来解读它们,从而让我更熟悉那些知识。
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写清单就是日拱一卒。回顾去年和前年写的清单,能看见自我的认知成长。小习惯,大能量。
我说:
这实际上就是想法清单。
我的想法清单也挺不错的,比如
1,凡事一鸭三吃,遇事多从三个以上角度去看待,不管是个人,他人,还是组织社会,还是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
时间要看以后五年十年以后,找准趋势。纵向来看,我未来要走哪3步棋?
金钱投资理财上,要保持三种收入来源,预料三种突发情况和三种突发情况的预备对策。
人脉圈中要保持每单个朋友圈能帮上忙的三个预备人员。
要保持一种思维方式:这件事情如果做成了会怎么样,没有做成又会怎么样?如果没有做成,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做成了,关键因素是哪些?那么推导我现在要做什么123?
2,很多事情晚做不如早做。成名要趁早。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如下是当时分享课时,赵周老师提到的。他讲到I是整个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重点内容如下:
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很关键
分析信息(Analysing)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整理信息(Organising)的关键是清晰适用边界
前(前车可鉴):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界汉河):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有个好梦忙的人,没心思议论别人,过得好的人,没心情在意别人的评价。
每天都可以整理出很多内容。慢慢往前拱,搞出一个专题出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