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文照亮的角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课堂上意气风发,口若悬河,他充沛的精力和热情让我感动。

在科学心理学盛行的今天,实验派、数据派是主流的,研究理论的心理学者是被边缘化的。因此,这位老教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地位,实属不易。

每次上完这位老教授的课,我总会心潮澎湃。最近,他向我们聊起,在历史的星河中,曾有过许多璀璨的群星,他们之中的有一些人不甘于玄想和思辨的迷雾,执意要为知识筑起坚不可摧的基石。

这群人高举“实证主义”的旗帜,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到了“空想主义”的高墙。

“实证主义”经历过辉煌的时期,但是后来,时代的发展催生出新的反思,新的时代渐渐意识到:实证主义并非无所不能的“唯一真理”,而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极其强大却有其边界的视角。

后来的人本主义强调,那被实证主义谨慎“悬置”起来的个人的主观体验、内在价值与自由意志,恰恰是构成人之为人的核心,是冰冷数据无法穷尽的鲜活世界。

然而,不管怎么说,在历史的舞台上,实证主义对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细细端详“实证主义”这一面旗帜,它是由客观主义、还原主义与逻辑主义这三股丝线编织而成,共同谱写了一曲理性的三重奏。

客观主义的追求是,将知识从个人的情感、信仰与偏见剥离出来,要求研究者没有任何观点和立场,成为一面无私的镜子,只反射世界本来的模样。当然,这其实很难完全做到,研究者的性别、出身、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宗教背景、价值观等都会对研究过程和结论产生影响。

还原主义的智慧是将宏大的系统分解为更基本、更简单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并坚信理解了基础构件的规律,便能拼凑出整体运行的奥秘。这是一种从微观洞察宏观的雄心。当然,这个理论放在今天来说还是很有争议的,我们都知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逻辑主义要求一切推论必须符合严密的逻辑法则,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它为科学语言赋予了数学般的精确与清晰,让理论不再是诗意的隐喻,而是一张由逻辑节点紧密相连的、坚实可靠的真理之网。

客观主义、还原主义与逻辑主义是实证主义的内核,它们就像三重奏一样,曾在科学史上奏出最辉煌的乐章,不仅将物理学、化学推向了高峰,而且为心理学脱下了哲学的外衣,披上了科学的白袍。

这套方法是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利器,但它并非照亮所有角落的唯一光源。在科学划定的清晰边界之外,还存在着一片由人文与情感照亮的丰饶沃土。

我想,我的毕业论文会选择质性研究的方向,或者是量化和质性混合研究的方法,这样一来,我既可以秉承实证主义的理性与冷静,也可以融入人本主义的深度与温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