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佳佳周日的作业是一张数学卷子,卷子上有几道连加连减的口算题。
佳佳掰着指头算了一会儿,问我:娘娘,这道题我不会。
我说:哦,你是哪里不会啊?
佳佳指着其中一道题说:这个题算不出来。
我看了这些口算题一共有6道,其中4道佳佳都写出了答案,说明这些题她是会做的,现在她说不会一定有原因。
我说:哦,你现在算算看看,让娘娘看看你是在哪一点算不出来了。
佳佳开始算3+6-5,她指着3+6说:等于9。然后指着最后一步说:这一步我不知道等于几。
我拿过她的卷子认真看了一下,发现写出来的4道题错了3道。例如2+3-3,佳佳写=6。观察了这几道题都是一个思维模式,知道了问题在哪里。
我指着她刚问我的那道题说:你说出来,每一步都是怎么算的,包括运算符号也念出来。
佳佳指着念:3加6等于9,6加5不知道等于几。(佳佳只学到10以内加减法)
我说:你再看一下这道题的运算符号。
佳佳认真的看了看笑了:哦,是减号。6减5等于1。
说着就要去写。
我制止道:这道题你整个念出来是怎么读的。
佳佳:3加6减5。
我说:这道题是连加连减是吧?
佳佳:嗯。
我说:如果是连加连减,是不是跟我们上一周写的算式是一样的,只是把两道算式合并在一起了。是不是?
佳佳:嗯。
我说:如果是合并在一起,那第一个算式算出来的得数跟第二个算式有没有关系?
佳佳一脸迷茫的看着我。
我拿了一张演草纸,画出:
问:第一步佳佳算的非常对,3加6等于9,那么第二步的算式应该怎么算呢?
看到我列出的算式,佳佳立刻明白:9减5等于4。
我说:为什么要用9减5呢?
佳佳:因为他们是连在一起的算式。
我说:是的,你说的特别对,连在一起的算式,第二步需要用前一道题的什么来算啊?
佳佳:得数。
我说:哇,一看就明白了。这么好。
等待佳佳把这道题写完,我指着另外的几道题对佳佳说:按照娘娘列的这样的方法,把这些题全部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错误。
佳佳认真的列示、计算、调整。很开心的完成了作业。
感受:
在过去孩子跟我说“我不会”的时候,我只有一个认知“上课不好好听,做作业不会。连个9减5都不会?!把你的指头伸出来,伸个9,再减去个5,看看剩下几了?写上吧!还会不会了?!”
看着孩子懵懵懂懂的样子,我还觉得孩子不开窍,这么简单的题不会写,都不知道是干啥呢!孩子看着我怒气冲天的样子,嗫喏着也不敢问,就这样写上了我告诉她的答案。
当孩子再拿着类似的题来问我的时候,我简直火冒三丈,“刚才给你讲的你都听不见是吧?我跟你讲题的时候你干啥呢?你不是会了吗?换汤不换药的你就又不会了?!我跟你说,我给你买一本练习题,你必须好好给我练!我都不信写一本,还不会!”
当再看到孩子一连串的错误,自己开始安慰自己“估计孩子真不是学习这块料,随他吧!”
在今天面对佳佳的“我不会”的时候,我看见这个“我不会”背后真的有好多好多的可能性,只要“看见”了那个真正的原因,陪伴孩子打开了那个盲区,孩子就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