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引言
有一个词你一定听过:价值。
价值这个词,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反复出现:
每个人希望实现自身价值;
领导生气的时候说:你在这里工作有价值么?
你评价他人的时候会说:这个人对我们团队特别有价值!
甚至,这个词会变成其他样子出现,比如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啊!”等等。
毫不夸张的说,价值一词每天都在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只不过,因为我们没有注意。每个个体都是由自己的“选择”构成的,选择是基于对结果的判断,当你觉得某个结果是你想要的,你就会做出这个选择。对于这句标粗的字体来说,这里就隐藏着价值:“某个结果是你想要的”,其实就是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你会为自己的价值做出选择。
价值体现在每一次选择中,但是,正如前面说的那样,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它,进而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说:
因为没有考虑价值,导致积累的效率非常低;
因为没有考虑价值,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搞;
因为没有考虑价值,做了很多事情却没有什么用;
因为没有考虑价值,陷入自以为是但却不被看重的地步。
如果想要让自己持续变得更好,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价值思维来进行行为选择。可是,究竟什么是价值思维呢?它要如何使用,如何帮助我们变得更好呢?很多伙伴却并不清楚。
想想也蛮可怕的,正如很多人的床垫、椅子都是随便买的便宜货一样,这种每天要和自己接触12个小时以上的物件,本来应该是买能力范围内最好的那个,但是,正是因为无法有效分析价值,而导致随意处理。
所以,我想通过价值思维这个系列,帮助你澄清以下的问题:
价值思维是什么?价值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价值思维的重要性是什么?
我有哪些价值以及价值塔模型是什么?
价值线定位理论是什么?
我要如何管理自己的价值?
价值思维和个人成长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使用价值思维处理常见问题?
一、价值是什么?
和系统思维一样,价值思维在模型库的级别中(思维方式 - 框架模型 - 技术模型)排在最上层,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因此,价值思维不是应用在某个领域的,而是高于领域之上,在任何一次思考中都必须使用的重要思想。
在讨论价值思维之前,我们必须要先定义一下什么是价值。
(一)这是每个人都“懂”的词
先来吐个槽:对于这种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认知的词(有人听到认为是钱、有人认为是幸福、有人认为是荣耀……),定义起来是非常难的。在百度中,价值这个词竟然可以用自己来定义自己:“以各种等值标准或交换标准所表示的价值”,相当于说这个定义就是“价值就是某某的价值”,真是搞不明白啊!
这也造成了每个人都谈价值,但是,通常都很片面地谈价值,或者干脆就形而上地聊聊,或者拿出来吓唬吓唬不懂的人罢了。我也无力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价值是需要持续全面理解,获得更丰富、更全面心理表征之后的一种高级认知,当它变成文字写出来的时候,必然只是本意的子集,更何况,我的表达能力也不见得完备。
好了,提前打了预防针:“我也不见得彻底表达清楚”之后,可以不用再卖萌了,该鼓起勇气把自己理解的说出来了!
(二)字面意义解读法
价值,在古代的原意为:“价”的本意是“物直”,直字通值,也就是说“价”就是对象的“值”。因此,“价值”指的是“物的值”,如果“物”用“对象”来表示,“值”用“结果”来表示,那么,价值就是凝结在某对象中的时间积累结果。(特别注意,我这里用了“时间积累”一词,请重视这个词,毕竟,在概念中出现的任何一个词,都将扩展开未来的体系。我会在后续的原理部分讲解时间积累的意义。)
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每个人看待价值,会根据自己过往经历和信念体系进行判断,同样的时间积累,在有的人眼里很有价值,在有的人那里就一文不值(诶,从这个“一文不值”的成语来看,我们判断价值的方式,还是和钱形成了等价关系),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更好地理解一下:
齐白石有一天看到一个卖白菜的人,他就走上去说:“我能不能用我的白菜换你的白菜?”说着,拿出一副画,上面画着3颗白菜。小贩看了他一眼,撇撇嘴:“去去去,哪凉快哪呆着去!”
齐白石的画,在懂的人眼中很有价值,可是不懂的人看上去,连一棵白菜都比不上!这就是价值的主观性,而正是因为主观性的存在,导致对“价值”的定义更显困难。
(三)借鉴大神解读法
所以,我们再进一步,不用字面解释法,而是用一些大神的研究结论,比如说马克思大神,他就定义过价值,他说: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涉及到“商品”了,感觉味道变了一些,作为一个成长者,虽然在协作网络中也可以用“商品”的方式去理解,但是,总是显得有点点不合适。可是,我又比不上马大神,很难提出颠覆性的改动意见,所以,我想稍作调整,主要思路如下:
凝结,这个词我很喜欢,它指的是结果的组成,这里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结果,和实际很相符。因为有的价值是自己获得的,有的是被动获得的(例如,正面黑天鹅事件)。
商品,这个词我想换掉。我写价值思维的目的是支持“个人成长”,虽然我认同这个词的理念,但是我想将它换成低风险的词:“个体”。
一般人类劳动,这个词对于现代人来说,更是不见得好理解了。我想把它换成“积累”。
所以,这个定义就变成了:价值就是凝结在个体中无差别的积累。
这个定义看上去就怪怪的,价值怎么能无差别呢?积累的多少是怎么体现的呢?我想,思路还是要继续推进一步:
“积累”有两个关键要素:时间和行为。任何结果的形成都来自于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投入,而积累就是来自不同结果有序、无序的组合。
“无差别”指的是时间,而不是行为。对于在三维世界的人类来说,时间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所谓无差别指的是时间,绝不是行为。比如说,在同一时间里,有人在狂欢、有人在研究、有人在休闲、有人在交流,行为上是有巨大差别的。
站在“个人积累”的角度来看,积累的来源也有两个方面:自己的主动积累和他人的积累的被动加持。
分析到这里,价值的定义可以调整成:价值是凝结在个体中无差别时间内的行为积累总和,这个积累可以来自自己也可以来自他人。定义形成之后,就可以得到价值公式了:个人价值 = ∑(无差别的时间 X 有差别的行为 + 被动积累)。
同时,还可以形成若干推论:
在没有外部被动积累输入的情况下,人和人的差别就体现在自己的积累上,如果你不如人,要不就是投入时间不够,要不就是行为效能太低。
影响行为的因素非常多,不见得努力了就会提升行为效能,谨慎自己出现“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但是得到的还是比他少”的单纯思维出现。
有些人,天生就带着他人过往的积累,比如官二代、富二代,站在价值的角度来看,天生的不平等没有什么开不开心的,毕竟,当对有差别行为进行调整的时候,也很可能带来个人价值的快速提升。
关于价值的定义,我就说到这里,无论从字面定义还是从马大神那调整来的定义,两者是相互补益的。而通过推论得到的个人价值公式,成为整个价值思维的起点,在后续的内容中,你会发现,各种说法都是对这个公式的继续推演。
(四)价值观察法
以上的原理,对于很多实践未深的伙伴,并不见得容易懂。但是,越是不懂,才越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才是理解力提升的关键之处(尤其是这么重要的思维模型,投入时间是绝对值得的事情)。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布置一个小任务吧,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你来进行一次价值观察,做法是这样的:找到某一个水平超过你的人,针对某一件事去分析他都有什么价值,并且不断将你发现的价值罗列下来。
比如说,你要观察我的话,可以分析一下,我究竟提供了什么价值,让你愿意来看我的文章呢?我建议,你把价值分析至少列写30条以上,等看完后续内容(价值塔模型),你也可以对比自己的分析了。
特别说明一下,价值观察及分析(比如说看名人传记、对标管理、看财报等等……)是财富创造的关键,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所得到的,如果你看不到价值,自己也不会围绕着这个价值而努力了。别畏难,自己尝试着练一下,你会发现,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成为那个你所分析的人。
二、价值的分类
(一)个人价值、组织价值和行业价值
“价值还可以分类么?我从价值公式里看不出来啊!”
其实,你有没有发现,我所讨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是整个价值范畴内的一个分枝而已,毕竟,我也只是对个人价值有所探索而已。但是,既然有“个人价值”就会有另外的价值,比如说“组织价值”、“行业价值”等,这就是一种划分方式。
虽然,我们的重点讨论的是“个人价值”,不过,个人价值在这个时代很容易转变成组织价值,甚至行业价值。看看我的发展就知道了:
刚毕业去高校当老师,教书育人那是个人价值;
课余时间,成立了多媒体技术工作室,向外提供组织价值;
后来在发改部门工作,把具体工作做好那是个人价值;
由我负责的城投债、信用体系建设、行业协会,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那就是组织价值甚至是行业价值了;
等我辞职创业,再建立一个团队向用户服务,又提供了组织价值。
所以,从我的自身来看,我的价值在多种类型中转换。这个部分的更多内容,我会在后续的价值线定位方法中详细介绍。
(二)价值和使用价值
除了上述的划分方式之外,我最喜欢的是那种不按照MECE原则来的,但是在实际中却有广泛应用的区分方式: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这个词,马大神也定义过,我这里就想简单的说:所谓的使用价值,就是你能够为别人(别的组织)做点什么。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正如图上所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一部分。
来看几张图,更好地理解一下:
这个蓝色的小人,就是“别人”,他很想得到一些东西(人事物),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个期待并没有被满足,缺了一块。
于是,这个“别人”就到处寻找,有一天,他遇到了你(右侧五个都是你),你可以做很多事情:橙色的圆、绿色的心、灰色的太阳、黄色的饼、浅蓝色的三角形……
最后,“别人”和你的蓝色块恰好配合到一起了,“别人”很满足,而你的浅蓝色三角形的价值也因为满足了别人的价值才拥有了使用价值。那么,这个浅蓝色三角形,就是你的使用价值,它和另外四个形状是你的价值。
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很容易区分开价值和使用价值,当能够被他人使用的价值才是使用价值。
通常来说,一个人拥有的使用价值越多,他在社会上就会更加游刃有余,比如说庄子的那个屠龙之技的寓言:“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个朱泙漫用了三年和千金提升了自己的价值,但是,却没有使用价值;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支离益的屠龙之技对于朱泙漫来说却是使用价值(见我的老文:《学习者必杀技,4层次价值输出体系》)。
由于“别人”是多变的,所以,我们很难提前预见究竟哪个价值可以在未来机缘巧合的时候转化成为使用价值。但是,总有一些事情是高概率成功的,比如说:将自己做的事情形成可被陌生人协作网络很容易识别的成果,由于可被他人识别,就很容易和他人的价值网络组合来形成更大的价值。因此,强烈推荐你阅读我关于元规范——作品声音的文章:《普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由作品构成的!》。
使用价值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还可以再细分,比如说零售价值和批发价值、单品价值和组件价值等等,这个部分我们在后续的价值管理中详细介绍。
总结一下这个部分的要点:
一个人对他人有价值的前提是自己有使用价值;
被他人使用说明你有使用价值,如果没有人想要“利用”你,那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啊;
自己的价值会在不同场合变成使用价值,你要想办法让自己的使用价值更多;
高概率成功的使用价值提升策略是:作品声音。
三、价值变化原理
我们继续来看一个关于“变化”的话题,这个话题将构建起整个价值思维的核心:价值会不会稳定不变?为什么价值一定会变化?价值变化都有哪些类型?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价值会不会保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呢?
这个问题甚至不用调用大脑就可以得到答案,那就是:一定会变化的。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一直在原地保持不变的,更重要的是:稳定只是不稳定的一个特殊片刻而已,不稳定才是常态。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跟上来了:为什么价值一定会变化呢?还是从公式上来看吧:
首先,时间虽然没有差别,但是时间一直朝向一个固定方向持续流逝,这是一个稳定的变量。
其次,行为(广义概念,指主观思考和客观行为方式)这个变量很难变成0,我们总是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很难彻底停下来,所以,这个变量也在各种变化。后文,我会就行动的矢量性再展开讨论。
最后,被动积累这件事,不是由你做主的,并且,这个虽然用了“+”,但是并不代表被动积累都是正向的。代表这个理念的就是黑天鹅事件,有的给你一生享不尽的财富,有的可能让你再也爬不起来。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个体价值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只是有时自己没有觉察到,需要耐心等待它显现出来而已。
最后一个问题跟上来了,既然价值一直在变化,价值变化都有哪些状态呢?从公式中照样能够找到结论(这里有一个变量不受人的意志转移,一个变量可以优化,一个变量你可以通过策略让自己有所作为):
价值积累。通过不断投入时间和行动,让自己的价值得到积累;
价值交换。通过调整行动,从“自己做”变成和“他人协同”,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得价值;
价值变现。让自己已经积累的价值变成自己期待的另外的价值(情感、财富、人脉……)。在这个部分,要考虑让“被动积累”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里,我只是暂时罗列一下价值变化的三种状态,待到后文的“如何管理自己的价值”时,再细致讲解如何关联使用。
四、价值思维是什么
为了解释清楚什么是价值思维,我们引用一下系统思维的理解方式。所谓的系统思维,指的是将一切可以看成整体的对象都变成系统来看待,然后,将和系统有关的方法论进行套用,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关键话术
对照来看,价值思维是一种判断机制,它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要的(人、事、物)有什么价值?是我所要的价值么?所谓的拥有价值思维,指的是只要在进行判断和决策的时候,就要把这两个问题向自己发问。
由于这两句话术太重要,因此特意做张图,放大显示:
价值思维,或者有时提到的价值导向,其实就是把一切思考和行为都围绕到价值上。而上面的两句话术,就是对思考和行为的纠偏和确认。
(二)话术推导过程
话术是一个结果,那这两句话术是如何出现的呢?背后的逻辑过程是怎样的呢?我来从头推理一遍。
1. 行为的属性影响价值的属性
推理的起点依然是价值公式:
在这个公式中有三个要素,分别是:时间、行为和被动积累,而之前我也定义过,前面蓝色字体时间和行为的乘积,我将其称为主动积累。所以,个人价值的变化就是主动积累和被动积累的持续凝结过程。
这里的主动和被动积累,究竟差在哪里呢?为什么要分为主被动呢?答案是:实现积累的个体不同。主动积累是自己通过行为和时间获得的积累,被动积累是他人通过行为和时间获得的积累。于是,这个公式大约可以变形为:个人价值 = ∑(无差别的时间 X (自己 + 他人)有差别的行为)。
通过主被动积累的变化,价值公式的要素从三个变为两个,分别是:时间和行为。
时间,是沿着一个方向、持续稳定发生的变量,它具有极强的稳定预期性(也就是你知道“一个小时”大约就是一小时的样子)。
行为,是广义概念,它包含着思想模式和行动方式。行动,本身是矢量,也就是说,它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
2. 行为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两个要素定义得很不接地气,时间的部分还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行为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什么叫做矢量啊,行为怎么还有大小和方向呢?我举几个例子来帮助理解。
Ex1:在15分钟的时间里,一个普通的职场小白可以选择两件不同的事情,分别是:“随意玩局王者荣耀放松”和“认真听一段罗胖叨叨并整理成知识组块”。我们尝试着把15分钟放大至10年,每天拥有4段同样的15分钟,10年大约有14600个这样的时间段。时间积累的力量是可怕的,一万次的反复之后,随意玩的通常还是随意的样子,而认真的人,已经不知道在哪一个非连续性上了。
Ex2:在工作推进中,经常会突然之间被卡住,怎么都想不到办法去解决。心里越想越急、越急也就越没有办法处理,也就持续地卡住了。那么,对于推进工作的整体来说,情绪其实是一个负面因素,它不仅无法帮助自己完成任务,反而距离正确越来越远。
Ex3:今天去健身,旁边有个朋友说自己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动了,这次重新开始练,一点成就感都没有,甚至想干脆就这样,一直停下去算了。我的教练说,越不动起来就越不会动了,因为人是有惯性的,很多事情,没有必要完美,无论从哪里开始,开始就好了。嗯,如果选择停下来不动,而原因只是因为求得完美,反而不如赶紧开始。
通过不同的例子,是不是可以稍微理解一些“行为是矢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说法了呢?
4. 价值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由于价值只和时间和行为有关,而行为本身是矢量,时间又是单一方向的,所以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价值也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我们用图示的方式来理解这句话:
图中的橙色小人是自己,横向的蓝色线就是我们期待去往的价值方向/目标。在选择做事的时候,有ABC三种不同的事情可以做,如果没有价值思维的时候,我们可能随便找一个简单的/喜欢的/产生冲动的事情就开始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知道价值是有大小和方向的,那就可以使用价值思维的话术:
我想要的A有什么价值,这是我想要的价值么?
我想要的B有什么价值,这是我想要的价值么?
我想要的C有什么价值,这是我想要的价值么?
(三)价值思维的重要性
当这个问题问出来之后,价值思维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当我们拥有价值思维之后,对于自己行为的把握就有了一个基本思考框架了:
做某事是为了什么价值(A)?
我自己想要什么价值(B)?
这两个价值之间是否互相冲突?
当能够开始上述三个问题的时候,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也可以带来很多收益,我将其罗列如下:
避免定价错误和低水平勤奋。因为对价值(A)判断不清,所以随便定了价,但是,价值(A)的大小很小、方向有冲突,你为它不断努力,就陷入到了低水平勤奋中去。
获得从容感。当你知道ABC三件事的价值都很小、甚至和自己冲突,你就不会随便选择一件事情去做。你会保持从容,耐心做好自己的积累,等待更符合自己价值方向的事情出现,避免乱动、避免犯愚蠢的问题。
提高高效能成长的概率。根据上一条继续推导,当我们选择了更符合自己价值方向的事情,积累的有效性会大大增加,高效能成长出现的概率也必然提升。
获得持续的财富增长。根据财富理论,财富 = 价值 X 杠杆,当我们可以用价值思维去更好地积累价值,财富也一定会等比例增长的。
以上,就是价值思维的重要性。我轻描淡写得描述,但是,只有当你拥有了价值思维,才会有体验和源自内心的认同。
(四)拥有价值思维的基本条件
价值思维很重要,它告诉我们一定要按照以自己认同的价值为导向,价值是一切事情的核心,因为行动是矢量,所以价值也是矢量,要让所有的价值都尽可能在一个方向上拧成一股绳,让尽可能多的价值要素产生叠加放大效应。
但是,价值思维不是说有就能有的,它还是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按照思维框架的三个问题逐一来看:
做某事是为了什么价值(A)?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本身是需要有价值分析能力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即便一个价值摆在面前,自己可能都无法识别 。我在第二篇里写到了价值观察法,告诉你如何识别价值。我们都要尽可能去思考各种行为背后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识别出,究竟哪个价值是自己想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从容、避免蠢动、防范低水平的勤奋。
我自己想要什么价值(B)?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这涉及到时间长度的问题(我在哲学+问题中论述过该内容),如果是一生所追求的价值,那就来自于你的人生观,如果是短期所追求的价值,就来自于你的价值观。可是,这两种观念如果可以自洽的话,比如有一个稳定的假设,基于这个假设可以持续推导出人生观、价值观的结论,那这个假设就是你的世界观。也就是说,你的三观体系越清楚,才能真正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价值,那这个部分,我也将在后续的三观体系的文章中进行详细讲解。
这两个价值之间是否互相冲突?这又是一个匹配和识别的能力,不过,在前面两个部分都完成了之后,这一点还没啥太大问题。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分析,你会发现,拥有价值思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通过文章给出了认知,但是认知是我的,如果无法写入到你的认知体系,那就没啥用。而写入认知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构建触发器(建议查看TMBRT模型),你要在自己冲动、兴奋、困扰等等情况下,要在立刻开始做某件事之前,多问自己一句:“我想要做的事情有什么价值,这是我想要的价值么?”
触发器的建立,需要刻意练习的。我写的所有思维模型,都需要触发器激活,如果没有触发器,这个思维模式一定不是你的。而触发器的构建,只能靠自己的刻意练习,没有别的办法。
看上去很困难,但是好在有一个好消息,有一种极其简单的训练方式,来帮助自己形成价值思维,那就是只问一个问题:“Why,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发现没有,这是黄金思维圈的第一个问题,之所以用黄金思维圈的问题来训练价值思维,是因为价值思维属于“思维方式”层次,而黄金思维圈属于“框架模型”层次,此外,询问Why,本身就是对价值的探求。所以,两者可以合在一起使用,训练一个话术,就可以带动两种思维模型在你的认知体系中生根。
认知,我已经说完了,剩下的训练,就是你的事情了。
(五)推理逻辑总结
总结一下本部分的逻辑,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各个部分的内部关系。我的论述思路如下:
首先,论述价值和行为密切相关,这样,行为的属性就可以成为价值的属性;
其次,论证了行为是矢量,因此,价值也是矢量;
第三,通过价值的矢量性,提出了价值思维的话术和那两个关键问题;
第四,给出价值思维的思考框架(3个问题),推论出价值思维的重要性;
最后,如果要将价值思维落地,需要哪些条件,以及如何训练。
价值,是我们一切思考、行为的出发点,是一切时间投入所要围绕的轴心,任何偏离轴心的事情,都会有损你的价值积累,进而影响后续的可能性,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我的读者能够特别重视价值思维,立刻开始刻意练习,多问每个行为背后的Why,我很期待,你能够早日拥有那种所有行为都围绕着价值轴心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感受。
五、个人成长和价值思维的关系
你知道的,我的主业是目标管理,但是,那只是我用来切入市场的策略而已,如果你了解我的使命:引领职场青年持续高效能成长,你会知道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是促进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这个词就是个巨大的筐,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扔到里面,比如说:通过灵修获得心灵的发展算不算个人成长?通过不断冥想获得内在的平静算不算个人成长?通过大学教育获得学位证书算不算个人成长?正是因为定义不清、概念不明,导致很多人对“个人成长”有了误解,也会被各种人拿去做敛财的工具。
不管是灵修、冥想、各种教育、突破困难……其实都是手段,是实现成长的方式,不能因为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去成长,就对成长进行乱七八糟的定义,那只能说明,随意定义的人无法区分目的和手段。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方式,成长就是成长,它的定义需要澄清。
(一)精准定义个人成长
我们从价值公式,其实可以推导出个人成长的定义。来看下面的推论过程:
在第三部分,我提到了价值变化原理,分析推导了结论,因为个人的行为持续产生、因为被动积累的意外出现,必然会导致价值发生变化。在第四部分,我提到了价值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那么,结合价值变化原理,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
价值会持续变化,由于价值具有方向性特点,价值变化可能出现在各个方向上,而只有自我意志的加入,才可以让价值朝向某个自己期待的方向变化。
根据这个推论,基本就得到了个人成长的定义了,我们先不着急,先通过推论来看看成长常见的两种状态:
随机的成长。并不了解成长、价值、矢量、方法等概念,也并不在意自己陷入什么情绪、遇到什么困扰,一切都是随机发生的,好了就赚了,不好那是因为倒霉。说是“随机”,我觉得用“随波逐流”更贴切,一种没有意识、认知、方法论的漂浮,像死鱼、像大海中的孤舟。
有意志的成长。对比随机的成长,有意志的成长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意志,通过明确意义、策略、手段、方法,把行动的方向都调整到价值变化的方向上,让一切行动都能成为价值有序变化的有效元素。
这样,我也可以得到个人成长的定义了,未来再提到个人成长指的是:个人成长就是个体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变化过程,它是狭义的,只指“有意志的成长”,是一种主观意志发挥作用的价值变化过程。
这张图我经常用到,它极其符合“哲学+问题”和“GROW”模型,它和个人成长的概念也是打通的。这里有几个词要强调:
从现状到目标,并不是随机元素的变化,而是考虑价值的变化,是价值思维导向的;
终点是价值目标,既然是目标,就符合黄金思维圈、PORT模型,它必然是充满意义、符合假设、拥有高效思路、使用优质策略的推论结果;
成长是变化过程,而不是结果的点,如果真正关注成长,应该关注过程中的细节,而不是在结果上予取予求,结果只是用来帮助分析高效过程的思维脚手架罢了。成长,来自过程中的扎实和下苦功夫。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成长的定义,有一些词,例如向好改变、进步、发展等都是这个概念的变体。敏锐的你会看出来:个人成长本身就是价值变化过程,它必然符合价值变化原理。
(二)个人成长的三种状态
既然个人成长的本质就是价值变化,那么,我的使命所主张的“持续高效能成长”就可以转义为“持续高效能的价值变化”了。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成长,现在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不需要再在一个没有定义的领域中努力了,而是使用“价值变化原理”来进行重新分析: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价值变化。
接下来的论述过程认知压力会增大,请做好准备,我的逻辑是:先谈价值变化的三种状态,再把价值公式和三种状态进行对应,最后再得到重要的五条推论。从第三部分推导的结论开始,价值变化有三种不同的状态:
价值积累。通过不断投入时间和行动,让自己的价值得到积累;
价值交换。通过调整行动,从“自己做”变成和“他人协同”,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得价值;
价值变现。让自己已经积累的价值变成自己期待的另外的价值(情感、财富、人脉……)。在这个部分,要考虑让“被动积累”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后,再看看价值公式和三个状态的对应关系,请看下图。
对应的方式如下:
如果是你自己花时间去做事情,完全不依靠他人,这个被称为价值积累。
如果你明白分工、协作、交换是更高效的方式,那么你的行为就会被调整,增加用于互换价值的行为,这个就称为价值交换。
不管是价值积累还是价值交换,都是你的主动行为,所以,我们将其合称为:主动积累。
把主动积累和被动积累拿到一起,通过某一些方式去换得你想要的,我们称为价值变现。
以上两部分的论述,都是定义、基本概念的对应关系,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结论推论了。我曾经问过“做自己的CEO”活动的伙伴,通过上图大家能够推导出什么结论?绝大多数的伙伴说:“一定要提高行动的效率”、“要多注重主动积累”、“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不要无止境地投入”、“要多和他人协作才行”。
可是,大家都忘记了:“脑海中产生的第一个想法通常都是平庸的,平庸的策略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可能还忘记了另外一件事:“带来高收益的策略都是反直觉的。”(这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啊)
你能得到什么推论呢?你发现没有,大家都在主动积累上努力,可是没有考虑被动积累的问题。我们来举几个被动积累的例子:①假如我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而你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我们同时做一个人工智能的项目,谁会得到更多的意外收益(这里的高阶模型叫做可供性,地域可供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头部环境、头部资源)。如果第一个例子感觉还可以超越,我们来看第二个:②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康之家,你出生在中国首富之家,我们的主动积累都是0,但是我们的被动积累完全不同,可能你不需要那么拼,只是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而我拼尽全力,也无法达到你的初始被动积累。这都是正面的,我们再看一个反面的:③如果你每个周都积累1克黄金,我只是拼命赚钱,我可能收入是你的百倍,但是,有一天发生强灾害、或者国家系统被颠覆,那么,你手里的若干斤黄金还是有价值的,而我的纸钞就都无效了,这个时候我得到的被动积累是负向的,它可以让我们之间的差距瞬间缩小,甚至我被你快速赶超。
举这么多例子,不如推荐你去看看《黑天鹅》和《反脆弱》。当知道了黑天鹅事件的脆弱性和利用此类随机事件带来的非线性收益,你就知道,考虑主动积累换来的是线性收益,也就是投入和产出成正比。那么,人生短短百年时间,岂不是一眼看到边了?我们一生也就是普通人、平凡人了,我不想过得那么平庸。
(三)站在价值角度看个人成长策略
所以,我给出第一个也是首位的推论:思考价值变化问题(也就是个人成长方式)要先从价值变现开始,因为这是Why,并且,永远不要轻视“被动积累”的价值和意义。我不知道要如何才能让这句话被强调,在这样一篇长篇大论的文章中彰显出来,来获得你充分的注意力。这件事情靠缘分了,希望你能看到。
如果你期待你的价值能够非线性提升(也就是投入1份努力,不是换来1份收获,而是百份、万份……),那么,思考问题一定要从价值变现开始,要从一开始就要思考策略来提高正向“被动积累”的成功可能。
我知道你会问:“那我要如何做才能提高这个可能呢?”要思考,要学习啊,如果我把答案说了:“在日常拥抱不确定性,充分利用随机性事件,去往高赋能可能处”,这个答案是不是会让很多人不满意?那如果我说去往高价值区,和更多机会的地方、平台,更高势能的人在一起,这个答案是不是也不见得满意?所以,干脆还是推荐书吧:《黑天鹅》、《反脆弱》、《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系统之美》。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期待非线性提升,就不要担心“自己当下看这些书,什么时候才能提升啊”这种问题,关注短期收益的人,很难有非线性收益的可能的。既然这是正确的事情,就耐心地做下去吧,毕竟,复杂系统不会给你立刻的反馈,但是,它会让时间送你一份大礼。
最重要的已经说完了,下面我来给价值变化的三个状态的重要性排个序,它的顺序是:价值变现、价值交换、价值积累。很多成长者都在考虑如何让自己更好地积累,但是,积累只是最基础的工作罢了,如果你把关注点放在最基础的工作上,成效不见得好(当然,我绝对不是否认价值积累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因为价值积累排在最后而感觉它不重要。)
那么,如果你想要持续高效能成长的话,所采用的基本策略可以整合如下了:
价值变现。价值变现有两种方式,渐进式和跃迁式。渐进式的变现,你只要做好积累和交换就好了,而跃迁式的变现是需要规划的,找准某一个可能带来跃迁可能的事情,耐心地做下去。这是具有复利效应的, 作为时间的朋友,早一天开始,未来差了一天,可能差别就是巨大的。
价值交换。努力从价值交换网络的边缘进入到中心,坚信分工和交换带来的效率提升,时刻记着下面的话术:我能为我认可的高价值的人/组织/平台做些什么,如何才能因为自己所做的引起他们的重视?注意,第二句尤其重要,否则,你会以为提供了价值,但是别人看不上,弄得自己予取予求,很不爽。
价值积累。既然这是最基础的事情,那么,你必须要考虑如何提高价值积累的效率,比如说建立个人成长操作系统、使用项目化推进所有任务、使用知识创造的方式来过滤知识等等。(这个部分,是现行个人成长市场里的热点集中区域,还是那句话,热点不见得有非线性收益,更何况,这只是基础问题,它并不能解决价值变现的问题。如果不知道Why,只是在What上拼命,效率不会太高的)还有一个教练技术上的思路,就是绩效 = 潜能 - 干扰,价值积累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自己的内外部干扰变到最小才可以,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积累效率也会被提升。
上面这段策略,对于很多年轻的小伙伴可能还是非常陌生的,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怎么去判断什么是自己价值变现的期待方向呢?这样的话很有可能会认为上面的策略无效。
这个部分,我要多聊一点点,任何一个系统构建都有两种方式: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我刚才提出的是一个策略框架,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框架,先思考最终的终点,再逐步倒推。但是,自上而下的系统构建是需要有大量经验支撑的,没有相关的实践确实无法获得理解。那这个时候,就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去不断实践,在反复试错中获得一定的认知,然后再用我上面给的框架来进行结构化。要知道,搭建框架的难度是极大的,有一个框架,就可以让自己的积累效率大大提升。
(四)本部分总结
好了,这个部分就说到这里吧,做为框架性的推理过程,可能很多伙伴不见得完全理解,所以我还是总结一下。
本文首先推导了个人成长和价值变化的必然联系,指出个人成长是一种有意志的价值变化规划方式。
从价值变化的三种形态切入,来看待个人成长的策略,可以得到反直觉的结论:价值变现>价值交换>价值积累,而在价值变现中,被动积累>主动积累。
根据这个原理推论出个人成长总体上要把握的策略框架:提前规划被动积累、利用时间的朋友来进行持续投入、耐心等待系统反馈;进入价值交换网络的核心,思考提供什么价值会被高势能的人重视;对于最基础的价值积累,那就考虑提高效能,教练技术的方法是:潜能-干扰,围绕着这两个要素就可以了。
最后,对于不同阶段的系统构建者给出建议。如果你年轻,就自下而上地构建系统,我给的策略用来帮你归类自己的体验;如果你已经有将近10年的工作经验,就开始重新调整策略,自上而下思考规划。
第五部分的主题是:价值思维和个人成长的关系,我的目的不是给出如何更好实现个人成长,所以,整篇文章推导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再次强调,价值思维是最关键的思维,它在每时每刻都会发挥作用。从价值的角度思考问题,本文给了一个范例,如何用价值的视角思考自己成长的策略把握、未来规划,希望能够给伙伴们一个启发,你可以结合到自己的领域,尝试着用价值思维重构你当下的领域,是否可以获得不一样的认知和发展可能。
文章转自:永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