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7)

   

      不是所有“精神贯注”都是爱,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贯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成熟和人性的进步。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在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背后,尽管动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作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常人大多把虐待狂和受虐狂与纯粹的性行为联系在一起,在精神病理学上,纯粹的性虐待和被虐待现象极为罕见。更多是社会性虐待狂和受虐狂。

感悟:书中对爱的定义是我们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我们会把关注于喜欢的某样事物当成了爱,比如权力,金钱;这些应该只能算目标,而不能让自己获得心智成熟和进步。

        如何学会去爱,首先是理解需求,不强加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对方。我们经常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可做为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来沟通。这种爱只是把孩子当成婴儿照顾,满足自我心理需求,一旦孩子大些,就试图摆脱母亲的束缚。那么叛逆期是不是因为从小我们给予爱的方式不正确所引起的呢?做为父母爱孩子应该是做为尊敬的领导者与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理性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类似我这样的经常凭直觉教育孩子,所以总会沟通不好。

      我们经常会打着爱的幌子而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我经常无条件的答应给我女儿钱,只要她提出一般不拒绝。我认为我是个好妈妈,所以为了这个好妈妈的称号就是她有需求就满足,导致她对钱的概念是模糊的。今天反思肯定是不对的,爱她绝不是无原则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我经常犯的错误是会时常和孩子说妈妈的辛苦是为了让你过更好的生活。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爱孩子不是一种自我牺牲,我们自认为自我牺牲的爱很伟大,其实害人害己。我们所谓的爱如果行为目的不是促使彼此心智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那么在懂得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无自私或无私,而是行为目的时。我们做任何为她好,还是为自己好的决定时是更容易看清事情的本质。只要明白就会有正确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