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周一,上了麻吉星的研讨课,非常荣幸有这样的实践研讨的机会,尤其是为有机会向王博士和各位老师请教感到幸运。间隔了两天来完成反思,一是有些事务耽搁了,另一个是,有意想间隔一下,给自己的思考留一点时间。
王博士曾经亲自到校给全体老师进行培训。我个人有一个印象深刻的问题,传统的课堂在教多少学生。大意是有一些科学数据表明——传统课堂更多的关注到30%的人,有一些同学本身就会或者一点就通,有一些同学专注力不够、基础不足导致没有投入到学习中,所以传统课堂更有效果的只是中部的30%左右的同学。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讲过,给一个同学布置任务,如果这个任务远远超过他所能承担的范围,那只能是一种伤害。比如,原本这个孩子一次只能打1桶水,非要布置一次打5桶水的任务,只能是一种伤害。
两个道理是相通的。任务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难易程度是适配的,有一些拔高和促进,情形是熟悉和亲近的,评价是鼓励和正向的。第二,引导学生去完成的任务,应该有层次感,有为了基础的巩固,有为了能力的锻炼,有为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所以本课的第一个反思:不能被学生束缚,而要关注差异化。任务太简单,太优秀的同学会轻而易举的完成,但是可能不能再顺着这过于优秀过于顺畅的局面跑,因为另外70%的同学跟着就不会有思考有收获。任务太难,有部分同学一时间没有找到突破口,那应该及时调整的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或者任务本身。问题本身有难中易;一个问题,不同同学又会有不同的接纳和反馈的难中易;每个同学对不同一类的问题,又会有差异化接纳和反馈。总之,个性化差异化是存在的,而且应该是动态存在的。
本课的第二个反思:如何操作,能适配学习过程的差异化。王博士和麻吉星团队,一直在鼓励缩小差距,一直在引导教学鼓励为主。缩小差距、鼓励进步是大前提。而小组合作、人人参与是一直以来关注学所倡导的。在麻吉星的选人,选的人更为客观的随机,就为每个同学提供了公平的机会和一点的紧张度和随时参与的心态,第二,选出个人,真正能看到小组的效果。再加上,小组合作更要明确要求,同学们就有方式方法和目标方向。
投票,能清楚的看到每个人的思考结果,更重要的是选项结果背后所表示的思考本身。如果有二次投票、三次投票。就意味着,学生在听取了别人的观点,结合自己原先的思考,有了新突破的过程——更加确认原先的想法,或者有了新的想法。这个印象深刻的学习过程,简直太重要了。
而评价,应该是更综合的体现,效果更充足。怎样设计综合多层的任务,一个任务里就关注不同接纳程度,一个任务里就给出不同的辅助策略,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内容太多。在学校和麻吉星团队的引导下,继续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