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翻手机时,突然想通了一件事——以为的“想要”,好像大多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
之前总跟着潮流走,看到别人抢新款、追网红单品,自己也忍不住心动,下单时还告诉自己“这是生活必需”。可买回来后,有些东西拆了包装就放在角落,有些体验新鲜几天就没了兴致。直到后来刷到相似的广告、看到重复的营销话术,才猛然惊醒:哪里是需要,分明是资本在耳边说了太多次“你需要”,听得多了,就当成了自己的心意。
就像大家都想挣钱,以前总盯着那些“热门赛道”,觉得跟着需求走准没错,可跑着跑着就发现不对——那些看似火爆的需求,很多是被造出来的:今天炒这个概念,明天推那个产品,把原本简单的东西包装成“刚需”,引着人往里冲。要是看不清这层,只跟着热闹跑,最后可能累得够呛,却连门都没摸到。
现在不再急躁了。不再轻易被“别人都有”“大家都抢”裹挟,也不再把资本营造的热度当成真实的方向。反而更愿意沉下来想想:真正要的是什么?哪些东西是必要的,哪些只是被煽动的欲望?
其实想明白这些,不是要变得消极,而是想活得更清醒些——不被别人定义的“需求”牵着走,也不被资本制造的幻象迷了眼,不管是花钱还是挣钱,都能顺着自己的心意来,这样才踏实。